結算:美元還是人民幣?
6.26、6.25、6.24,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內連破三關。截至4月2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漲至6.2300,再創匯改以來新高。
人民幣一路高歌猛進,無疑為中國外貿企業帶來更多壓力。美元、人民幣,廣交會上中國企業和境外采購商傾向于何種貨幣結算?
記者調查發現,以美元結算已成為絕大部分境外采購商的習慣,“當然希望用人民幣結算”則幾乎成為所有中國參展企業的心聲。
需推進國家間協議
廣交會上九成以上采購商傾向于采用美元結算。
廈門鑫五洲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建洲告訴記者,一位德國的客戶抱怨,人民幣結算要“算來算去”,太折騰。“很多客戶會追問,如果以人民幣結算,能給他帶來什么好處。”東莞東麗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耀國無奈地說,“我們只能提供一種選擇渠道,主動權還是在客戶手中。”
缺乏話語權,境外采購商習慣于美元結算,這是很多輕工企業在與采購商協商結算方式時面臨的問題。
但人民幣結算并非沒有前景。“如果我國加快與一些新興國家簽訂貨幣互換協議,會促使更多采購商使用人民幣結算。”上海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沃施園藝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吳君亮如是說。“今天,一位土耳其的客戶就對人民幣結算的提議很感興趣。”吳君亮笑著說,“直接以人民幣結算,他和我們都不用換算成美元,這樣下來能節省2%~3%的兌換成本。再加上人民幣升值,一進一出,就能節省3~4個點的利益。”
目前,中國已與韓國、印尼、阿根廷、土耳其、巴西等5個新興市場國家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
吳君亮介紹說,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企業陸續接到一些訂單,但其中以人民幣結算的訂單不到10%。“一方面是不敢品嘗第一口‘番茄’,另一方面需要與客戶建立更強的信任。”
不過,廣西三環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誠卻表示,對于實力較強的企業,“只要提出要求,客戶還是愿意用人民幣結算”。
壓縮時間=減少風險
如何緩解匯率波動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大部分企業都選擇了壓縮交貨期,加快資金回籠,從以往的45~90天壓縮至15~30天。“我們在中國將大部分產品做成半成品,外包裝的產品描述則根據不同國家的語言后期完成。這樣就大大縮短了供貨時間,基本三四個星期就能全部出貨。”吳君亮說。
對于設計生產人造植物裝飾的輕工企業而言,則要根據訂單內容生產產品。“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通過研發提高生產效率,勞動成本從40%下降到現在的20%。”李耀國說,“對于境外一些為期半年的大訂單,我們會采取分批方式,每星期出貨,降低匯率風險。”
中藝新國際展覽(北京)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洪耀輝則表示,為留住客戶,企業可以承受這3%~5%的匯率差額。這樣的企業也不在少數。
陳誠則選擇通過貿易融資、亞太金融等產品保障利益。當然,部分企業將匯率變動可能造成的損失加入預算成本中。(劉旭穎)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