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大鱷劍指4300億人民幣離岸債
繼美國標普后,英國富時集團登陸香港,劍指龐大的人民幣離岸債券市場。
4月25日,富時集團宣布與中銀香港于今年9月推出全球離岸人民幣債券指數系列,同時包含香港、倫敦、臺灣、新加坡等地發行的人民幣離岸債券,指數會首次引入高收益企業債券,即俗稱的“垃圾債”。
“從德國基金到中東富豪,再從臺灣銀行到美國資管公司都對離岸人債興趣濃厚,連澳洲央行都計劃增持人民幣資產,離岸資金急需國際標準來引導投資方向,牽手中銀香港將進一步提升離岸人債的市場認受性。”富時集團行政總裁麥思平(Mark Makepeace)認為海外人民幣固定收益市場將迎來重大的增長機遇。
富時將重新編排中銀香港現有的4條離岸人債指數,計劃最早在9月推出市場。新指數系列鎖定四大潛在客戶:資產管理公司、ETF發行者、中資基金和退休金市場。
不過,機構投資者對此反應冷淡。業內認為人民幣離岸債券的確受到全球投資者追捧,但受限于債市流動性和指數編排準則,很難吸引大量主動投資者參與,現階段仍以開發股票ETF和基金為主。
指數扎堆
去年9月,標普道瓊斯宣布與德意志銀行聯合推出離岸人民幣債券指數,成為首只全球范圍內追蹤離岸人債的指數。指數推出后,在歐洲引發強烈反響。
中銀香港資產管理行政總裁區景麟毫不諱言對競爭對手的羨慕,他透露:“指數首先在德國吸巨額資金流入,借助指數標桿,基金可選擇被動型債券基金或直接買入離岸債券。離岸人債波動小,收益率有保證。少則幾千萬,多則逾十億元,德國基金的掃貨需求高漲。”
據不完全統計,大多數在港注冊的金融機構均推出了自己的人民幣離岸債券指數,供客戶參考。匯豐、渣打、星展、富邦等十余種指數,有海外投資者抱怨,指數編排各有差異,很難同時兼顧不同客戶的需要;尤其對未評級的高收益債券鮮有覆蓋。
區景麟介紹,富時-中銀新指數系列將涵蓋市面上所有的人民幣離岸債券,54%為投資級別債券,另有46%為高收益債券和垃圾債,希望可滿足不同投資需要。
業內人士分析,這樣的指數安排會增加指數的波動性,考慮到離岸人債息率“太”穩定,適當擴大波幅可增加對沖活動,同一家基金公司可根據不同組合需要配置債券投資。
根據香港金管局的統計,截止到3月底,所有人民幣離岸債券(含存款證)總額為4370億元。同期,亞洲美元離岸債的規模僅為7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340億元)。短短3年間,離岸人債規模就超越了發展了20年的亞洲美元債。
離岸人債的發行商也越來越國際化。2月27日,國際金融公司(IFC)向投資者發行3億元人民幣票據,為期3個月,穆迪和標普同時授予其AAA評級。今年以來,包括俄羅斯外貿銀行、農業銀行和標準銀行在內,共計發行了價值4.8億美元的人民幣債券,總額甚至高于中資企業。
匯豐研究稱,整個3月份共發行離岸人債(含存款證)470億元,是2010年有記錄以來的第二高位,僅比2012年6月的高峰期少不足3%。
隨著人民銀行逐漸收緊在岸企業債的發行,區景麟預期會有更多內地企業選擇在香港等離岸市場發債融資,2013年發行總量可超越去年。
人債發行回暖,投資市場亦反響踴躍。國泰君安資產管理(亞洲)董事總經理袁經平接受本報專訪時說:“歐元匯率不穩,美元債息處于歷史低位,日元一路下挫,海外投資者急需穩定收益的定息產品,離岸人債成為首選。”
富時最近與TMX Datalinx合作,成為全球第三大交易所交易定息基金指數的供應商。
機構冷眼
“中資基金,尤其是ETF發行商是新指數重點推廣的客戶之一,市場非常渴望見到更多元化的債券ETF或人民幣基金產品問世。”富時亞洲區董事總經理白美蘭表示已著手聯絡相關券商和基金。
記者第一時間向多家中資機構求證。國泰君安袁經平承認,已與富時初步接觸,但商討僅限于股票指數ETF等。他坦言,離岸人債本身流動性較低,指數編排缺乏基準,實際操作相比股票產品,存在一定局限性,暫時無意參與債券ETF的開發。
已發行股票ETF的嘉實基金則回復,富時未曾聯絡商討,指數推出初期主要持觀望態度,不會急于部署相關產品。負責人表示,考慮到離岸人債的衍生品不受RQFII額度影響,若指數編排合理,可考慮跟進。
有中資基金經理稱,富時指數的認受性集中于英國本土和少數歐洲國家,未必得到亞洲機構投資者和美國基金的首肯。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