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走多遠:離岸中心是重中之重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人民幣國際化是歷史上的必然,也是近年政策發展的方向。但如同其他各項國際化進程一樣,開放的順序、速度與幅度,都有需要講究之處,才不會因亂了套而造成傷害。近年來,人民幣的國際化穩步前進,最近更有加快的趨勢,引起國際上高度關切。
臺灣參與人民幣國際化大框架
人民幣曾是主要僅流通于中國內地的貨幣;但近年來,境外人民幣出現的頻率日增,出現地區也越加廣泛。2011年12月香港 RQFII (人民幣合格外國機構投資人) 啟動,發行的4只ETF受到極大歡迎。其次,香港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點心債”,亦吸引不少投資人。今年1-2月合計,點心債的發行已達20.5億美元(約127.4億元人民幣)。另外,2012年7月,深圳公布的金融創新政策將跨境貸款納入,準許深圳登記設立的企業向香港銀行申請人民幣貸款;內地現更已開放在港的內地銀行和保險機構分行,以及在港注冊的金融機構,可以以境外人民幣,投資內地股票及債券。
也因為有了這些人民幣的投資出路,才為香港人民幣存款創造了更多商機。近一年半來,香港人民幣存款屢破新高,至2013年1月止,已近6240億人民幣,當然與人民幣可回流內地,有絕對相關性。
今年以來,中國大陸與臺灣的兩岸金融,更建立重要里程碑。
首先,今年1月25日,中國大陸與臺灣簽署貨幣清算協議,緊接著臺灣自今年2月6日起,由臺灣46家外匯指定銀行,接受人民幣開戶及存款。單是開戶第一天,就吸收了13億元人民幣。
其次,中國大陸亦積極為人民幣國際化建立其他配套。例如,今年3月,大陸提高了中國與新加坡的換匯(SWAP)額度,自1500億人民幣提高為3000億人民幣;韓國及香港的換匯額度,則分別為3600億,及4000億人民幣。臺灣當局更表示,繼1月25日簽署的“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之后,人民幣與新臺幣的“貨幣互換協議”的簽訂,已成為“必要”。基本上,大陸在面對境外人民幣的供給量越來越高之際,換匯的建立,的確是作為防止外匯炒作的必要武器。
除了核準全球各國家/地區人民幣境外業務之外,大陸亦在境外人民幣的投資項目上,做了很大的開放。舉例來說,今年3月8日,中國宣布境外人民幣對大陸股票與債券的投資比例,不再受到原本股債2:8的比例限制,這個政策的松綁,長期而言將不但增加國際投資人的決策彈性,更為大陸資本市場增加動能。只是,關乎通脹的走勢,一直都是既定政策,因此對于境外人民幣匯回大陸的總量與流速,仍是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掌控中。
在這種種發展下,人民幣的境外需求持續增長。今年2月,人民幣已超過俄羅斯盧布及丹麥克朗,成為全球第13“最常使用的貨幣”。這種情況的形成,除了中國經濟實力因素外,近年的開放政策也是主因。另外,自2008金融海嘯后,越來越多亞洲或新興市場的進出口貿易,改用美元之外的其他貨幣結算,更是重要原因;尤其中國與全球貿易額持續躍增,人民幣自然很容易成為貿易結算的貨幣選擇。
依匯豐銀行估計,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貿易量,目前已有12%的全球占比,其后并將提升至2015年的30%(2萬億美元),屆時人民幣將成為全球三大結算貨幣之一。
成為國際貨幣三大要點
2009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發表的三篇文章,清楚點出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缺失。最根本的,當美國相對的經濟實力不復當年,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自也應該有所改變。這個趨勢,自2008年海嘯至今,經濟重心明顯由西轉東時,就更加清楚。
但即使方向清楚,要成為國際貨幣,人民幣至少須符合三項條件,包括一定的流通度,多數國家愿意接受人民幣為儲備貨幣,以及愿意持有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產等,才有可能。自2003年11月起,大陸即已在香港推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設,而新加坡、倫敦也都積極爭取做為第二個離岸中心,臺灣在今年1月25日與大陸簽署貨幣清算協定后,亦展示出高度的興趣。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立與完整,將是人民幣國際化成功的最關鍵一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