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管時代 金融綜合監管已成必然趨勢
隨著我國金融業改革步伐的加快,金融機構已步入“大資產管理”時代,各競爭主體紛紛擴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業經營格局取代了原有的“銀證保”界限分明的格局。
在機遇被放大的同時,風險亦緊隨而至。2012年歲末,有知名商業銀行上演了一場理財產品糾紛。這意味著圍繞資金的爭奪戰,已經從周邊的信托、券商、保險,蔓延至金融主動脈的商業銀行。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人們關注的焦點集中到金融系統是否能搭上“大部制改革”的頭班車。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在大資管時代,金融綜合監管已成為順應形勢變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專家呼吁統一“游戲規則”
全國政協委員、銀監會前主席劉明康在兩會期間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大資管和開放大格局的情況下,我們要特別的注意完善風險防控體制,加強和完善兼容監管”。
從歷史教訓來看,如價值6000多億美元的雷曼兄弟金融公司,盲目混業經營,僅因為300億美元的周轉資金,頃刻間被摧毀。
因此,原則上,中國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相關法律規定,證券業和銀行業、信托業、保險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證券公司與銀行、信托、保險業務機構分別設立。在現行“一行三會”金融監管制度下,各路機構分別根據所從事業務獲得牌照。
一位保險業人士直言,“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交叉性金融產品,但這些金融產品分別歸屬不同部門監管,在產品審批、發行起點、產品份額、產品推廣和信息披露等方面標準各異,不僅會使一些調控手段失效,也難以充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分業監管體制下,銀行、證券、保險等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歸不同的監管部門管,監管標準也不一致。”一位信托業人士舉例說,即使在同一個監管部門內部,如銀監會針對銀行、信托出臺的類似業務的法規和監管政策也往往出現一定差異。
為此,不少國內資產管理業專家呼吁,希望大資產管理行業能夠建立統一的“游戲規則”,實行統一的監管原則。
目前,包括平安集團、中信集團、光大集團等金融機構已具備綜合化經營資格和能力。顯然,金融發展改革已到關鍵時期。
面對不斷出現的金融控股公司,有權威人士認為,可以借鑒國際經驗,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綜合金融監管體系。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主體,通過立法明確綜合監管機構的地位、性質、職責和權限,從體制和技術層面上,改革完善現有監管體制,避免監管真空和重復監管。
綜合金融監管體系的建立尚需法律的跟進。全國人大代表、光大集團董事長唐雙寧建議,擬定立法時間表,利用3至5年的時間完成金融綜合經營立法。
監管需自上而下頂層設計
按照試點先行,再全面鋪開的一般原則,金融混業經營監管是否也可以采用地方試點先行的方式呢?
央行濟南分行行長楊子強建議,實行區域金融穩定地方政府負責制。目前,人民銀行在維護金融穩定工作方面,只有監測分析報告和提供參謀服務。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防控處置涉及司法部門審理案件等多個部門,需要各相關部門強化協調合作。
從近年區域性金融風險處置經驗看,如果沒有地方政府在第一時間加強組織領導,很難控制金融風險蔓延。
有專家建議,地方在實施金融綜合改革一攬子方案時,設立地方性的超級金融管理局,把“銀證保”納入統一管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