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歲首誰在做空銀行股
昨日,銀行股終于贏得了蛇年首根陽線,而在此之前,空方已經“主政”7個交易日。在此前的7個交易日,銀行股總市值縮水逾4000億元。難怪有投資者借網絡流行語戲言“做空銀行股者,請報出你的經緯度!”。
銀行股:
“黑色一周”
蛇年的第一個交易周,滬深股市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滬指的周跌幅達4.86%,為近兩年來的最大周跌幅。而銀行股正是上周指數大跌的“原動力”。
上周大多數銀行股較年前縮水幅度均在5%以上,華夏銀行、浦發銀行等跌幅甚至達到10%。數據顯示,蛇年的第一個交易周,銀行股就“蒸發”了4000多億元。截至上周五收盤,與2月8日相比,除去5大國有銀行之外,11家中小上市銀行的總市值累計蒸發約1457.10億元,流通市值累計蒸發約1099.49億元。如果加上5大國有銀行,銀行股總市值則急劇縮水4073.63億元,流通市值則縮水2062.90億元。
昨日,銀行股終于迎來了蛇年的首縷陽光——盡管個別銀行延續了下跌走勢,但板塊指數整體實現了上漲,也是該指數7連陰后的首次紅盤報收。
兩融客
融資和融券均未一邊倒
雖然銀行股上周遭遇集體大跌,但是從數據看,散戶的市場信心并沒有喪失。從最反映散戶(主要是大戶和中戶)信心的融資融券數據來看,多數銀行股的融資買入和融資償還、融券賣出和融券償還均實力相當,并未出現明顯的一邊倒。換句話說,兩融客并非本輪做空銀行股的主力。
QFII:
大宗交易偃旗息鼓
由于本輪銀行股行情率先由QFII發動,QFII的持股成本自然也最低,因此坊間猜測QFII紛紛獲利了結是本輪銀行股下跌的“原動力”。但是,目前從QFII進出市場最常用的途徑——大宗交易市場的數據來看,銀行股近期的大宗交易交投非常清淡,QFII席位更是非常平靜。
當然,二級市場減持也可能是QFII快速出逃的主要途徑,不過,由于銀行股股本龐大,QFII即使借二級市場出逃也很難在短期內被發現。
政策面:
壓力猶存轉機隱現
平安證券近日發布研究報告指出,與2012年12月相比,流動性和政策面發生的變化是本輪下跌的導火索。此前,新興市場迎接QE3帶來的相對充沛的流動性,去年12月和今年1月的社會融資總量不斷創出新高,而目前QE3已經隱約出現退出的跡象,且1月份新增信貸在月末被窗口指導也顯示決策層希望貨幣流動性的投放能夠有條不紊、按部就班;此外,房地產調控政策相比去年12月份發生了一些變化,而且有趨嚴的跡象。
雖然面臨上述兩大政策面壓力,但平安銀行強調,銀行股估值吸引力再現,股價已經反映負面因素,可以更積極:銀行的基本面轉好因素雖不支持前期幾近翻倍的大漲,但是此輪下跌也非合理。受到前述兩個負面因素的影響,銀行股前周下跌8%,如計入農歷年前的下跌,整體跌幅已經達10%,對負面因素有所反映,估值水平重新回到了1.1-1.2倍PB水平。流動性雖然不如前期,但是也不會大幅收緊;房地產調控政策對于銀行的基本面不會產生重大影響;行業比較優勢再次出現,板塊可以獲得絕對收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