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成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昨日在金管局官網撰文指出,2012年,即使香港的人民幣存款規模沒有像過去般快速增長,但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已不再是靜態資金池,而是通過自由市場機制,支撐著大量不同種類的人民幣金融中介活動。香港已成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
陳德霖在文中用一組數據展現了2012年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取得的成績:2012年底,客戶存款和銀行發行的存款證的總余額達7202億元人民幣,比年初的6616億元人民幣增加9%;全年經香港的銀行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交易達到2.63萬億元人民幣,較2011年增加37%;人民幣點心債券市場也持續活躍,2012年發行量達到1122億元人民幣,而未償還點心債券的余額為2372億元人民幣,較2011年底上升62%;銀行的人民幣貸款的增長更為明顯,由2012年初的308億元人民幣增加157%至年底的790億元人民幣。
與此同時,目前香港離岸人民幣外匯交易市場每天的交易量(包括即期和遠期交易)已達到50億美元等值的交易,主要的銀行也已經開始為客戶提供人民幣兌歐元、英鎊和亞洲主要貨幣的直接外匯報價。人民幣金融產品也更多元化,投資A股的人民幣ETF(交易所買賣基金)、人民幣期貨以及人民幣股票已經在市場推出。其中,已上市的4只A股人民幣ETF的總市值已超過400億元人民幣。
陳德霖認為,目前,香港已成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的樞紐。香港離岸人民幣清算平臺的參加行達到204家,當中181家是海外銀行的分支機構或者是內地銀行的海外分支。隨著人民幣跨境使用和離岸市場各類金融活動日益增加,香港人民幣清算平臺所處理的交易,由2010年每天平均50億元人民幣的交易金額大幅上升,當中一成是進出內地的跨境交易,九成是離岸市場的交易。這也顯示由香港平臺支持的離岸人民幣金融活動與日俱增。
陳德霖認為,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與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今后的發展,很大程度需要依靠企業和金融機構把握大幅擴大后的政策空間所提供的商機,尤其需要把握人民幣在國際交易中增加使用的趨勢,通過與其他地方建立更緊密的人民幣業務聯系,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功能和地位。
在政策層面,陳德霖希望連接在岸與離岸市場的資金往來橋梁能夠變得越來越寬。這包括進一步理順相關政策安排,讓現在用美元能做的跨境交易也可以用人民幣進行,然后再按照資本項目開放的步伐,對人民幣資金的跨境雙向流動作出更多的放松和便利。他認為,這不僅有助促進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發展,同時也會對內地金融體系的進一步改革開放發揮重大作用。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