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值因素被夸大 人民幣有望重拾升勢
毋庸置疑,5月以來一度甚囂塵上的人民幣貶值預期已經出現了明顯的降溫。9月12日以來,美元/人民幣成交價持續在中間價下方運行,與前期持續高于中間價的運行態勢形成鮮明對比。同時,遠期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遠期升水明顯萎縮,一年期遠期報價已從高峰時的6.48附近下滑至目前的6.44左右。
回首5月至7月那一段貶值預期最為強烈的日子,特定時點、特定領域的事件被夸張渲染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全局現象,進而誤導投資者,最終導致了貶值預期的異常放大。而隨著市場對于這些因素的認識逐漸清晰,對人民幣貶值的恐慌將逐步緩和,人民幣后市仍將重新回到小幅、穩步升值的軌道上來。
對外貿易擴張困難,是人民幣貶值預期泛起的直接原因,但仔細審視我國貿易數據,不難發現這個導火索的力量被嚴重夸大,從而引發了過于強烈的恐慌。
今年前8個月,我國進出口總額累計同比增長6.2%,遠低于去年同期25.4%的水平,外貿領域增長乏力是不爭的事實。但兩個問題被輿論忽略了。
一是貿易擴張困難是全球普遍現象,并非中國獨有,因此并非是人民幣匯率高估導致了外貿擴張的壓力。例如,美國和日本今年前7個月的進出口總額同比分別僅增長5.1%和3.4%。
二是對匯率波動產生直接影響的并非外貿總規模,而是順(逆)差的規模,因為差額才是最終導致資金凈流入或凈流出的原因。今年除2月份以外,其余月份我國外貿均為順差,前8個月累計貿易順差總額1208億美元,同比增長31%。若再考慮到今年前8個月我國出口總規模高達13091億美元,創歷史峰值的事實,很難找到人民幣應當貶值,特別是大幅貶值的依據。
資本外逃是支撐人民幣貶值論的另一重要理由。根據2012年上半年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半年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149億美元,同比下降92%,這是資本外逃憂慮產生的主要原因,但深入分析就會發現這一理由似是而非。
資本和金融項目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
上半年直接投資順差900億美元,同比下降3%。其中,外國來華直接投資凈增1181億美元,增長6%,可見并不存在外商直接投資大規模撤離中國的情況。
證券投資一般被看作是最不穩定的熱錢,但今年上半年,證券投資項下凈流入204億美元,同比增長1.4倍。其中,境外對我國證券投資凈流入145億美元,增長84%。很明顯,最不穩定的“熱錢”也未出現集中逃離中國的情況。
其他投資項目的逆差是資本和金融項目整體順差大幅萎縮的主要原因。上半年其他投資項下凈流出979億美元,雖然規模龐大,但需要具體分析。受人民幣貶值預期影響,我國居民持匯意愿明顯增強,金融機構外匯存款僅上半年就增長1301億美元,超過2003-2011年的累計增長總額。但在國內外匯貸款需求有限的情況下,國內金融機構只能將其用于境外,形成對外存款和貸款,這在國際收支統計上體現為資本外流。同時,在人民幣貶值預期的大環境下,境內企業對外借款減少、對外債權增多,這也表現為資本外流。金融機構和企業的理性行為共同導致其他投資項下對外資產凈增加1623億美元,同比增長109%;而境外對我國企業和銀行的應收賬款或存放款增幅放緩,導致其他投資項下對外負債凈增加644億美元,同比下降59%。這一升一降之間,其他投資項目就整體出現了979億美元的資金外流。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外資主動撤出中國的跡象尚不明顯,所謂的資本外逃主要是內資在國內運用渠道有限情況下的境外配置,是“藏匯于民”的必然結果。隨著貶值預期的緩和,這種“資本外流”的情況將得到明顯改觀,進而有助于人民幣貶值恐慌的進一步緩解。(韓會師)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