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貨幣較量亂了人民幣匯率腳步
張莫
最近,人民幣匯率頻繁波動的走勢牽動了很多市場人士的神經。在8月13日至17日這一周之內,人民幣兌美元還在一路下跌,并一度再次創下近期的低點,而在20日至24日這一周之內,人民幣反而止跌上漲。究竟人民幣未來的走勢如何?
不可否認,一國貨幣的走勢更多取決于其國內的情況。不過,筆者認為,近期決定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因素,除了國內因素之外,更多的是歐美兩大經濟體狀況博弈的結果,或者說歐元和美元之間實力的較量。
首先,在理論上這是完全成立的。匯率本身就不是絕對價格而是相對價格,而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的核心之一是參考一籃子貨幣。雖然官方至今尚未公布這一籃子貨幣具體的幣種組成,但是美元和歐元這兩大國際上的重要貨幣毋庸置疑在其中占有最大比重,也自然成為人民幣匯率背后的重要推手。
其次,從市場情況上來看,也是如此。人民幣在最近一年內出現了兩次階段性貶值:第一次發生在去年10月以后,一直持續到去年年底;最近的一次從今年4月開始,持續到現在。這兩次階段性貶值背后,正是歐債危機風險的激增和美元的強勢上漲。
綜合反映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的匯率情況的指標——美元指數在2008年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后,先抑后揚,之后一路攀升,金融危機沒能打垮美元,美元依然強勢。尤其自去年10月以來,歐債危機持續惡化,所謂“歐洲越差,美元越強”的效應顯露得更為明顯。
全球資金,尤其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的資金,在這種形勢下回流美元的趨勢非常明顯。上半年,受市場環境影響,境內企業和個人由做空轉向做多美元,開始“負債本幣化、資產外幣化”的財務運作。從銀行經常和資本項目代客結售匯的數據看,上半年境內企業和個人結售匯順差295億美元,遠小于跨境收付順差791億美元。也就是說,更多企業和個人拿美元在手里了。
由此看來,人民幣對美元持續的貶值,更多是因為在美元在與歐元的博弈中占據了絕對上風,而非人民幣自身“尋求”貶值。當然,同理,近一周內,之所以人民幣的匯率再次反彈,也是由于在歐元和美元的較量中,歐元獲得了暫時喘息的機會。上周的國際市場上,投資者最看重的事件莫過于美聯儲公布了其8月初議息會議紀要。該紀要顯示出美聯儲釋放出的強烈的寬松信號。受此影響,美元大挫,而歐元則借勢上揚。
那么,究竟未來人民幣走勢會呈現什么狀態呢?按照上文的邏輯,顯然應當關注歐美之間的貨幣博弈。由于美國大選臨近,出于政治因素考慮,美聯儲近期推出QE3仍存變數;而歐元區各國領導人在解決希臘問題上是否能達成更高層面的共識也并不好判斷。所以,誰也無法給出準確答案。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不論外圍環境如何,就中國本身而言,過快的、持續的貶值一定會帶來資金跨境流動的風險,甚至只是形成濃烈的貶值預期對中國經濟也是弊大于利。筆者認為,中國貨幣當局應該不會坐視人民幣持續、過快的貶值。(張莫)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