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連觸跌停 熱錢悄然外流
昨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大跌158個基點,即期匯價創近10個月新低
在美元指數走強的帶動下,周一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大跌158個基點,結束了此前“五連陽”,同時帶動即期匯價收盤創下近10個月來新低,為6.3864,較中間價波幅為0.94%,再次觸及1%的“跌停板”。”
一些市場人士指出,雖然目前人民幣貶值預期有所加大,但由于國內出口和房地產投資同步放緩,以及存準金率下調效果有限,央行又不愿重啟大規模信貸刺激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下半年保持平穩匯率或是最佳選擇,人民幣大幅走貶概率不大。
即期匯價較中間價收跌0.94%
7月23日人民幣較前一交易日回落158個基點,受此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昨日收盤創下近10個月的低點6.3864,較中間價波幅為0.94%,再次觸及1%的“跌停板”。
這已是人民幣即期匯價連續第二日大幅波動。上周五尾盤時也曾一度下跌,觸及日交易區間下限6.3743,與當日6.3112的中間價相比,單日波幅近1%,為歷史上首次觸及1%“跌停板”。
對此,恒生銀行(中國)交易主管盧敏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昨日人民幣匯率波動主要是由于美元強勢,再加上近期日益強勁的購匯需求一起帶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走弱。
對于下半年人民幣的走勢,目前市場上的主流觀點是,人民幣將繼續增大波幅,但不大可能較現價出現大幅貶值。花旗銀行最新發布的報告指出,在風險厭惡情緒高漲、商品價格下跌和疲弱的經濟增長預期背景下,未來3個月,美元指數將進一步升值。而預計未來3個月,人民幣匯率將維持去年12月至今的震蕩走勢。
“熱錢”悄然外流
在即期匯價波動加大,并觸及當天波動區間下限時,市場一般會預期央行將及時出手來干預匯價。但從近期外匯儲備保持平穩的情況來看,央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已相當少。
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末,中國外匯儲備達31811.48億美元。2012年一季度末中國外匯儲備為3.305萬億美元;第二季度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24萬億美元,較一季度略有下降。
“外匯儲備數量在過去一年非常平穩,說明央行大幅減少了市場干預,市場供給和需求大致匹配,跨境資金流入和流出大致平衡。”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21日在CMRC中國經濟觀察第30次季度報告會上表示,長期來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水平取決于中美兩國勞動生產率變化和貨幣政策松緊程度。
按昨日中間價計算,今年以來人民幣仍微幅貶值0.4%,這或多或少地加劇了市場對熱錢流出的預期。
“上半年資金整體處于流出的狀態。從外匯占款減去順差和FDI的量來看,5月份流出240億美元,較4月份有所減少。現在民間似乎有搶購美元的跡象。”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告訴記者,由于下半年人民幣有可能進一步貶值,再加上海外市場的動蕩加劇,預計下半年資金整體上還是流出態勢。(王媛)
【相關新聞】
人民幣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中國長期經濟增長的國際國內格局正在發生著重大改變,這既是對人民幣匯率的考驗,也是對貨幣當局和決策者的新挑戰。
匯改7周年人民幣累計升值超28%,正接近均衡匯率水平,而就在這個節點上,人民幣近期也持續貶值的壓力,7月20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為6.3112,尾盤報收于6.3743,這是自央行擴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幅至1%來,首次觸及該區間下限。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6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為108.65,環比下跌0.2%。事實上,去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勢頭就已經明顯減弱,疲態初現。而步入今年4月,隨著對歐債危機持續惡化,以及全球可能出現“二次探底”的恐慌情緒加劇,市場風險偏好銳減,再加上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速同步放緩,資產吸引力下降,國際資本紛紛從新興市場和高風險資產撤離,人民幣對美元貶值預期開始逐步加強,這突出表現在:
一是6月外匯占款增長490.85億元,我們用“月度外匯占款—月度貨物貿易順差—月度實際利用FD I增量”的簡單方法來大體估算短期國際資本流動,扣除當月貿易順差317億美元和FD I額度120億美元,當月熱錢流出359億美元。與上月240億美元相比,再次擴大了單月熱錢流出規模。
二是今年前4個月 ,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78.81億美元,同比下降2.38%,FD I連續第六個月呈現負增長,盡管5月實現小幅正增長,但6月該數據再次為負,顯示長期資本趨勢繼續。
三是與2008年底2009年初相比,當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波動性更加顯著,離岸市場釋放出的資金外流信號也更加強烈。香港作為國際資金流入/流出內地的中轉站,人民幣存款一向是國際資本流動的領先指標。4月香港人民幣存款5524億元,環比減少0.4%,已經連續第四個月環比下降。比起去年11月的峰值6270億元,香港人民幣存款下降近12%,這意味著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和居民調整境內資產幣種,將人民幣資產轉換為美元或其他資產。
四是海外無本金交割市場人民幣貶值預期有所加強,一年期合約暗含的人民幣貶值幅度平均值提升至1.17%,連續三個月持續擴大,顯示未來人民幣還有進一步貶值壓力。
主權債危機跌宕起伏和國際資本頻繁流動,加劇了中國經濟波動。歐債危機將通過需求萎縮、投資萎縮及融資萎縮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未來,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更加凸顯:希臘退出歐元區的風險猶存、西班牙正在成為新的危機引爆點、美國“財政懸崖”的可能性沖擊,以及全球債務融資高峰的來臨,凡此種種都可能造成資本外流以及人民幣貶值的壓力。較長期看,主權債務危機沒有簡單的解決之道,“去債務化、去杠桿化、去福利化”,正在使中國賴以高增長的長期格局發生趨勢性和根本性的改變,中國增長的壓力不是在減輕,而是在增加。
當前,人民幣已經逼近均衡匯率,一段時期內甚至存在較大的貶值壓力。在這種新的格局變化下,如何重新定位建立在升值預期基礎上的人民幣國際化路徑?如何增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彈性?如何改革國際收支賬戶發生趨勢性改變下的外匯管理制度?這些都值得決策者以更廣的視野去深入思考和探究。(經濟參考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