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可能面臨中期下跌趨勢
隨著法國總統易主,薩科齊與默克爾所主張的“財政緊縮救歐元”的計劃可能漸告尾聲。筆者看來,這一舉措雖然可以減少政府債務,但的確是歐元區競爭力日漸下降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歐元區實體經濟自歐債危機爆發以來一直處于萎縮狀態,其中4月歐元區制造業活動創下近三年來的最大萎縮幅度。4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下修至45.9,創2009年6月以來最低。更重要的是,作為歐元區經濟的發動機,德國經濟有“歇火”跡象。MARKIT與德國聯邦采購物流協會(BME)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由于出口訂單劇減,德國制造業4月萎縮速度創下近三年來最快。而MARKIT和CDAF聯合公布數據顯示,法國4月制造業也連續第二個月萎縮,新訂單降速為三年來最快。意大利和瑞士4月制造業的萎縮速度創下近三年來最高。
經濟下滑,引發歐債危機拯救方案之爭——是繼續一味地緊縮財政,還是適度地采取“保增長”刺激措施?這種爭論已經從經濟學家層面演變為各國大選爭議最大的議題。隨著法國新任總統奧朗德的上臺,以往歐債危機的解決方案很可能出現變化,“保增長”將成為解決歐債危機的“主基調”。雖然奧朗德不一定會立即展開“歐盟財政公約”的修約談判,但他一定會聯合歐元區主張“保增長”的政治勢力,向主張財政緊縮的歐元區領導人“宣戰”。
其實,依靠“財政緊縮救歐元”與依靠“保增長”拯救歐元,最大的區別在于是否需要“強勢”歐元。如果歐元區轉向“保增長”路線,除了放寬財政紀律之外,還需要發行歐元區統一債券,要求歐洲央行進一步釋放流動性,這幾乎肯定會導致歐元區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赤字上升和歐元失信。但很多經濟學家越來越認可一個道理,歐債危機之所以爆發的本質根源就在“勞動力價值”高估,而調整勞動力價值高估的唯一辦法,就是歐元匯率必須“回歸”。
德國直到今天仍不同意發行歐元區統一債券,更不同意歐洲央行直接參與“保增長”,于是歐元區將因此陷入一場“漫無天日”的爭吵。從這層意義上說,法國大選是對歐元區未來宏觀經濟政策走向的“試金石”,是歐元區能否團結對抗歐債危機的“試金石”。“保增長”與“緊縮財政”,雖然只是政策分歧,但它會擴大對“強勢歐元”,甚至包括歐元版圖的分歧。事實已經證明,單靠緊縮政策不可能重振各國,尤其是無法改變歐元區成員國對歐元的信心。歐元區經濟的整體下滑,已經宣告歐債危機的償債來源是不靠譜的。
據筆者分析,歐元區將從法國大選換帥開始出現一個長周期的“爭吵”和混亂局面,任何解決歐債危機的新方案都會引發反對陣營的強烈反彈。歐元也將陷入反彈-下跌-再反彈-再下跌的中期下跌趨勢。
市場的力量很多時候是看不見的,但若發現規律時,趨勢很可能已經改變。很長時間以來,歐元一直維持震蕩市。這種平衡市既違背技術規律,也不符合歐元區經濟基本面,主要還是體現歐洲政府對抗歐債危機的決心和行動。雖說政府力量可以在一定時點力挽狂瀾,但與市場的長期博弈戰中肯定會失敗,其延誤的僅僅是“崩盤”到來的時間,隨后會引發更猛烈的“崩盤”。歐元區對抗歐債危機的實踐證明,政府干預能使市場的破壞力大大地減輕,也能夠實現“軟著陸”,但它無法改變引發危機的基本原因。據筆者分析,假如歐元區陷入長期爭論狀態,必將導致歐元區技術面逆轉,歐元兌美元不會穩定在1.2965上方,很快將轉身下跌。現在的歐元,還在“半山腰”,而且是站在懸崖邊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