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棉花收儲政策將終結 預計大豆種植面積減半
實行多年的大豆棉花收儲政策出現重大調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2014年,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繼續執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臨時收儲政策。”
有農產品分析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其實大豆棉花收儲政策調整早已開始,“中央一號文件”的規定不過是進一步明確了這點,取消棉花大豆的收儲后,將改為對農民“直補”。新疆早在2013年就啟動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及價格改革機制。
黑龍江孫吳大豆協會負責人劉民認為,目前農民觀望情緒嚴重,在大豆與玉米收益比差價較大的情況下,取消大豆收儲政策,預計其種植面積會下降一半。
收儲政策變多頭補貼
中國實施糧食最低收購政策是在2004年,實施糧食臨時收儲政策是在2008年。對小麥、稻谷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對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實行臨時收儲政策。收儲政策主要是為保護農民的利益,但這些托市收購政策,近年來因其扭曲“市場價格”及執行中的亂象飽受詬病。
以棉花為例,因收儲棉花價格高于外棉價格,致使國內棉花市場與國際棉花市場嚴重脫節,出現價格倒掛現象。由于進口棉花配額有限,部分企業甚至倒買倒賣配額指標獲利。紡織企業也經常將虧損的原因指向收儲政策。
大豆收儲的主要目的是保護豆農利益。但近年來,這一政策引發了多重問題和矛盾,不僅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沒有保住,而且連續四年出現萎縮,壓榨企業也稱這一政策影響其生產。
卓創資訊農產品分析師孫光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豆農的增收沒有得到明顯體現,相對收儲價格的上漲,農民的種植成本上漲得更快,豆農種植意愿下降。隨著糧食價格逐年提高,深加工企業成本也居高不下。
事實上,近幾年,國家發改委等方面每年都會派出調研組對收儲政策進行實地調研,詳細了解各地糧食托市收儲情況。2013年7月國家發改委就指出,以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為重點的糧食托市收購政策,嚴重扭曲了國內糧食市場價格,盡快探索實行對糧食市場扭曲較小的差價補貼、穩定價格措施等,逐步替代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
金石期貨研究所副所長高艷濱認為,收儲的主要目標是保證農戶收入和穩定種植面積,一項政策要達到的目標太多,但最終收儲政策沒有達到理想的穩定種植面積,保證農戶受益的目的,這些年各部委每次都會提交改革方案。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 “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繼續堅持市場定價原則,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逐步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在市場價格過高時補貼低收入消費者,在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按差價補貼生產者,切實保證農民收益。
相關專家表示,未來的政策將是多頭補貼,既補貼農民又補貼消費者,同時實行農產品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
逐漸實行市場化機制
對于紡織企業而言,收儲政策的調整對他們是利好。有棉紡人士表示,行政色彩濃厚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將結束,由市場決定棉價,這將給紡企更大的自主權。
一名黑龍江壓榨企業負責人此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于收儲政策造成了市場和行政的雙軌制,造成企業不公,部分民企收不到大豆。
高艷濱認為,實行市場化后,這會增加企業的收購積極性。2013年啟動的收儲政策目前仍在進行中,預計結束時間在4月30日,孫光梅說,“11月后就不會再收大豆了,具體措施沒有定。”
未來的收購市場如何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場收購主體不再是中儲糧一家,越來越多的收儲主體將會入市。
此前,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發布的 《關于東北地區玉米和大豆臨時收儲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到,“合理確定執行國家臨時存儲玉米和大豆的收儲庫點(中儲糧直屬企業和非中儲糧直屬企業),進一步明確多元化的收購主體。”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在東北大豆收儲市場,不乏外資收購主體。孫光梅說,政策調整后,原本進行收儲的數量將會全部進入市場流通,短期內國產大豆流通量會增加,進入各類型廠家的數量相應上升。
對于將執行的價格補貼,中國社科院農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棉花、大豆臨時收儲將改為目標價政策,將逐漸實行市場化機制。
所謂目標價格,即有關部門根據當年的物價水平、糧食生產利潤、農民收入增長等因素,確定目標價格。收獲后,如果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農民就按照市場價格出售;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將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直接補貼給農民。
不過,劉民表達了擔憂,目前種植大豆本來就賠錢,由于玉米與大豆的收益比差距較大,2013年很多農民改種玉米,2014年隨著國家收儲政策的取消,更多農民會放棄大豆種植,預計大豆種植面積會減少一半。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