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產業資本減持券商股勢頭放緩
上市公司一季度報已于4月底披露完畢,券商股的股東進出情況也隨之揭曉。在去年年底反彈行情中充當急先鋒的券商股,風頭過后于一季度全線退潮。除西南證券外,其余18家券商均現產業資本不同程度減持,減持股份數合計不超過4億股。但與去年四季度的逾4.8億股相比,減持勢頭有所放緩。
沽售規模最大的是華泰證券,國華能源投資公司等三家公司合計減持總量超過1.12億股,并且年報中的第三大流通股東上海星聚投資管理公司更是直接在一季度報十大流通股東中直接消失。由此推算該公司在今年1-3月里至少減持6492萬股華泰證券。
減持股東家數最多的是太平洋。年報十大流通股東名錄中,有六家股東已露離場跡象,分別是普華投資、北京璽萌置業、拉薩泰山祥盛實業、黑龍江世紀華嶸投資管理公司、大華大陸投資公司以及北京創博通達科技公司。六家公司的減持總規模超近8400萬股,位居一季度券商股減持排行榜之次席。
此外,多家券商也遭遇產業資本減持,如海通證券被光明集團減持2580.8萬股,山西證券被太原鋼鐵減持1307萬股,廣發證券遭華茂股份減持2247.8萬股,國元證券被安徽糧油進出口公司減持700萬股等等。在產業資本相繼出逃的同時,金融資本也同樣在陸續撤離券商股。數據顯示,國泰君安在去年四季度加倉國海證券958萬股,今年一季度停止加倉轉為減持,而光大證券、湘財證券也在同期分別對中信證券、宏源證券實施減持操作。
長江證券分析師劉俊認為,產業資本減持與證券公司的基本面關系不大。許多券商股的股東都是國有企業,每年的業績考核任務重壓力大,通過減持兌現部分投資收益并不意外。而對于機構投資者而言,券商股具有高彈性,是大盤走向的先行指標,若預判大勢不妙,及時抽身是大概率事件。
中信證券報告指出,短期看券商面臨創新進程的不確定以及近期市場層面對流動性、IPO重啟等多重擔憂。另外,一季度上市券商凈利潤預計同比增長三成左右,也略低于市場預期。
業內人士指出,5月券商創新大會召開在即,2013年政策方向可能是創新與風控并重,提升證券公司的合規管理和風險管理水平,放松管制、加強監管,進一步落實已經出臺的改革和創新措施并穩妥推進證券行業對內對外開放,這些有望為券商板塊帶來結構性投資機會。(王曉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