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吃香的鋼材“冬儲” 鋼貿商齊虧錢
“2012年就這么過去了,鋼材市場真是兇險,我是勉強沒虧錢。”在上海經營一家鋼貿企業的老板老王想想就覺得后怕。周圍膽大的做鋼貿生意的朋友虧得一塌糊涂的大有人在,但老王元旦還能到東南亞國家去度個溫暖的假期。
“說起‘冬儲’,心情挺復雜。我是不做‘冬儲’的。”老王沉思了十幾秒鐘,感覺不知從何說起。老王的鋼貿公司在上海寶山區已經營了近20年,其間輾轉搬了不知多少個辦公室。這家公司連老板帶出納僅三、五個人,每年有2多萬噸的成交量。上海的鋼貿企業多達上萬家,像老王這樣的鋼貿小老板是行業中的大多數。
每年冬天,鋼貿行業都無法回避“冬儲”話題。在2011年之前,囤貨還是不囤根本不是問題。年前囤貨,到年后春需啟動后賺一把,這種做法多年來屢試不爽。但從2011年冬天開始,是否“冬儲”成了一個艱難的選擇。囤貨必賺的趨勢發生變化,2012年需求不確定,鋼價低迷,資金成本高企……這一系列因素使“冬儲”不再是“必選動作”。
“去年很多‘冬儲’的鋼貿商都虧錢了。”老王回憶說,“如果在去年12月前談‘冬儲’,幾乎沒人說會囤貨。”不過,市場風云變幻。12月中旬,市場預期一夜扭轉,這也成了鋼貿商囤貨決策的分水嶺。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消息刺激下,國內現貨鋼價和期貨鋼價震蕩上行。市場出現一定范圍內的“冬儲”,為春需做準備。
不過,在這種冷中帶熱的市場氛圍下,經歷了近20年鋼貿市場洗禮的老王頗為冷靜。他覺得這種‘冬儲’不是主流,而是個別現象,“畢竟冬儲的條件沒有了”。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鋼鐵物流專委會副秘書長盛志誠表示:“‘冬儲’不僅是看對來年行情的預期,也要看貿易商有錢沒錢。去年下半接連爆發鋼貿行業騙貸、倉單質押問題,這個行業從未有過如此大的危機,行業的生態鏈已經斷了。”
去年下半年國內尤其是上海地區接連出現鋼貿倉單質押風險、信貸黑洞問題,給這個行業帶來影響深遠的打擊,目前風險仍未釋放完畢。
在2009年年景好的時候,倉單質押可以做到7成質押比。例如,螺紋鋼市場價格為4000元/噸,1000噸的市價達400萬元,全部質押給銀行可以馬上拿到280萬元現金,然后把錢再拿去周轉,在去年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在經歷了去年的一系列問題后,一些鋼貿商已退出市場,他們能否重返目前還不好說。更重要的是,銀行已封殺了這個行業。
去年由于國內鋼材需求整體疲軟,鋼材市場價格走向不明。“除了很短時間內曾有暴跌暴漲外,價格總體波動變小了,這對我們貿易商來說是不利的。”老王說。
在經歷了多年的風雨后,老王變得保守了。“我在1994-1995年就做過質押融資的模式,但覺得這種模式遲早要出事,可能也是我比較膽小吧。”現在老王主要是給工地直接供貨,與大中型建筑工程承包商打交道,這是去年他沒虧錢的主要原因。“雖然賺得少,但是穩定性好很多。”
“上海的基礎設施已飽和,城鎮化戰略對這里的拉動意義不大,我現在考慮業務轉型。”在上海本地經營多年后,老王也在考慮求變。“這是生存之道,不只局限在上海,而是要跟隨長期合作伙伴走出去。看來今年出差會比較多,會辛苦一些。”(李曉輝)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