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供暖需求激增 中石油急購LNG現貨
生意社01月05日訊
近期,中國部分地區提前進入嚴寒天氣,天然氣供暖需求激增,“氣荒”的老毛病在部分地區“卷土重來”。國家發改委日前下發緊急通知稱,太原、石家莊、濟南等地相繼出現天然氣供應緊張的狀況。安迅思息旺能源(ICIS C1)的調研結果也顯示,供氣缺口明顯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湖北、湖南、四川、浙江、江蘇、甘肅等地。
目前氣緊城市中,不少城市是每逢冬季便出現供氣缺口,今年并非特例。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造成部分地區氣緊的原因除了資源緊缺、下游用戶“油改氣”進程加速以外,最大的問題在于中國天然氣產業發展慢于其他發達國家,大型調峰儲備設施建設尚未成熟,導致每逢用氣高峰期便出現“結構性”缺氣。
嚴寒需求激增供氣緊缺
入冬后,我國出現較大范圍雨雪低溫天氣,部分地區進入用氣高峰期,天然氣需求量迅速大幅攀升。中石油、中石化雖積極調配資源供應以保障需求,但受資源限制,部分地區工商業、加氣站等領域出現限氣、斷氣情況。
國家發改委也于12月27日在其官網發布《關于保障當前天然氣穩定供應的緊急通知》指出,太原、石家莊、濟南等地相繼出現天然氣供應緊張的狀況。
據ICIS C1調研結果顯示,出現缺口情況的城市主要分成兩類,一類是因寒冷天然氣影響,供暖激增;另一類是由于當地管道氣資源轉供北方市場,形成資源供應不足局面。
“第一類供暖激增的城市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湖北、湖南等地。”上述機構的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說道,“第二類資源供應不足的城市則包括甘肅、浙江、江蘇、四川等地。”
以北京市為例,12月24日北京天然氣日用氣量達6257萬立方米,創北京市單日歷史用量最高。北京發改委相關人士稱,北京遭遇了近十年以來最寒冷天氣,供暖需求急速上漲,管道已經達到超負荷運行,因此,常有市民表示供暖溫度不夠。
華中地區中,目前武漢市氣溫已經達到零下3-4度,城區天然氣供氣量約400萬立方米/天,缺口達60萬立方米/天。
除上述情況外,第二類供應不足的城市則是由于北方供暖需求加大,導致上述地區的部分氣源調供。此外,當地下游天然氣用戶增長,特別是工業“油改氣”、“煤改氣”等,進一步加劇了供氣緊張的局面。
據了解,甘肅省今年鍋爐‘油改氣’企業增加,新疆地區也在進行‘煤改氣’,所以在部分氣源被調走轉供的情況下,缺口更加明顯。
對于目前的情況,國家發改委在通知稱,各地有關部門需要按照天然氣利用政策,調整用氣結構,優先確保民生需要。特別要關注“西氣東輸”、“陜京系統”等沿線地區的運行情況。進口資源也要落實,努力增加天然氣資源的供應。
中石油緊急采購LNG現貨
作為天然氣主要供應商中石油已采取滿負荷生產、緊急采購液化天然氣(LNG)現貨增供、緊急動用管存調節等多項措施力保國內天然氣供應。
中石油有關負責人稱,目前中石油國內主力油氣田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長慶、塔里木、青海油田增產800萬方/日,增供華北地區。22日起,長慶油田進一步提高產量200萬方/日。
此外,中石油緊急采購LNG現貨增供市場,將LNG氣化量由計劃的3000萬方/日提升到3500萬方/日,去年12月21日起進一步提升到3700萬方/日。并將再增加LNG現貨采購量4億方,保供2013年一季度。同時協調與中海油進行LNG資源串換,保供重點地區。
ICIS C1的分析師說,中石油已經進口多船LNG現貨保障供應。但是由于現貨資源抵達接收站尚需時間,而且國際供應也面臨著氣源緊張的問題,中石油等更多的考慮將其他省份的管道氣調入北方地區,
據悉,由于中海油位于寧波的LNG接收站已經于今年9月投入運營,浙江省天然氣氣源增加。中石油則考慮將“西氣東輸”系統輸入浙江省的天然氣資源調配至其他地區,因此,自1月起將減少對浙江省的天然氣供應,轉由接收站的進口LNG進行保供。
此外,負責運送青海氣田產出天然氣的澀寧蘭天然氣管道中,接近一半的供應量已經調配給中石油的陜京系統轉供北方地區;同時,長慶油田日供氣量9100萬方中近三分之二的氣量也轉供了陜京系統。
在進口氣上,中石油協調增加土庫曼斯坦進氣量,預計2012年土庫曼斯坦進口氣235.5億方,比年計劃超5.5億方。此外,儲氣庫采氣提高到2400萬方/日的最大水平;并緊急動用管存調節應對低溫天氣,自去年12月20日起,管存每天減少1000萬方。
在供氣方面上,中石油表示將優先保證群眾生活、公共設施、公共交通等重點領域用氣。因此,上述兩條管道沿線城市的高耗能企業、化工企業、LNG工廠等都已被限氣、停氣。寧夏、河北、山東等地的天然氣加氣站(CNG、LNG)因氣源不足,被迫停掉。
儲配調峰滯后致結構性缺氣
對于部分地區的“氣荒”,中石油方面認為是受天然氣管輸能力限制和儲氣調峰能力滯后等因素影響,部分地區供需矛盾較突出,一些地區出現供應緊張。
中國天然氣市場具有峰谷差距較大的特征,換句話說,冬季用氣高峰期和淡季的需求量相差很大。
中石油規劃總院油氣管道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楊建紅稱,目前中國已建成的大型天然氣儲氣庫有大張坨、板808、板828、金壇、京58儲氣庫等,2011年底有效工作量為21億立方米。然而如果按照2011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的8-12%考慮,中國當年的天然氣調峰能力最低應達到100億立方米。所以調峰設施能力嚴重不足。
“相對于美國來說,中國天然氣儲備調峰設施建設發展相對滯后,將是制約我國天然氣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上述人士說道。
以南京市為例,冬夏用氣比例在2:1,而管道的峰谷調節能力才20%,那么到了冬季,缺口就十分明顯了。
據ICIS C1觀察,目前氣緊城市中,不少城市是每逢冬季便出現供氣缺口,今年并非特例。每年冬天都因為調峰設施沒有跟上的原因,出現‘結構性氣荒、氣緊’的情況。
雖然,南京、武漢等地都在積極建設LNG調峰儲備站,但是鑒于LNG儲備站規模較小,僅能保證短期的供應,還是無法完全解決峰谷差的問題。加之部分地區的燃氣公司尚未配套建設LNG儲罐,才會形成目前冬季各地缺口明顯的情況出現。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管道及儲氣調峰設施的建成投產,未來中國天然氣市場將由供應驅動消費轉變成需求拉動消費的模式。楊建紅預計,地下儲氣庫有望在2015年形成100億方的有效工作氣量,2020年可形成300億方。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