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讓位政策 2013年棉市波段操作為主
2013年在供需整體相對寬松的情況下,棉市將主要圍繞政策而動,價格運行大區間預計在18000-21000元之間,主流運行區間則在18500-20000元之間。鑒于現貨與期貨市場的階段性背離將時有出現,行情把握應以階段性關注焦點、波段性操作為宜。
對于2013年可能影響市場的主要因素,具體分析如下:
其一,中國棉花市場政策。筆者認為,國家2013/14年度收儲新花的概率較大,并且會在2013年棉花播種前確定,否則對之前兩年的臨儲政策是一個打擊,而且會加大棉花種植面積的波動,不符合政策制定的初衷。因此,拋儲庫存的800多萬噸棉花也成為必然,但具體的政策策略選擇上,從當前的各種方案來看,可能性較大的是滑準稅配額發放搭售國儲棉銷售。我們認為,滑準稅配額發放搭售國儲棉銷售,比例按照1:3、國儲棉銷售價格按照19000元確定,經過測算,國內企業用棉成本應該集中在18000-18500元/噸,按照發放100萬噸配額,國儲棉拋售300萬噸,累計400萬噸的棉花供應的話,按照當前紡企用棉量,應夠企業6-8個月的用棉需求。總體上看,供應是寬松的。
其二,棉花供應的靜態及動態變化。單從數據角度考慮,中國年度末如果仍保有500萬噸的國儲庫存,也基本夠國內市場8個月左右的用棉量,也就是說,中國2013年棉花播種面積及產量在2012年基礎上縮減10%乃至20%對供應的影響幾乎為零。因此,2013年4月份春播前炒作中國棉花種植面積縮減的影響性更可能是心理以及階段性影響。美國方面,ICE期棉價格78-80美分/磅無疑是偏高區間,一旦配額受到控制,此價格的貿易買盤將很難看到,市場在這一帶的壓力將十分明顯。
其三,下游紡織企業的消費改善性。中國的紡織行業的一個現狀是用棉量出現大幅縮減。根據企業調研以及我們的預估,我們認為目前每月中國紡織用棉量的高位區間維持在50-60萬噸,要遠遠低于國內紡織產能擴張時期的100萬噸,以及前幾個年度80萬噸左右的紡織用棉量。另一個現狀是,原料、產成品均處于低庫存狀態,企業沒有主動性的補庫需求。很大程度上與宏觀經濟內外需情況,企業下游訂單情況,以及企業對未來經濟信心有關。雖然對2013年的宏觀經濟以及市場信心預計會有所恢復,但企業的訂單情況則難言樂觀。
其四,國內外宏觀經濟走向。2013年全球經濟將逐步從衰退陰影中復蘇,美國財政懸崖問題一旦解決,對于全球經濟一片獨好的美國經濟,將進一步推動其房地產、服務業等的改善,加上持續的QE4推動,美國經濟總體向好較為明確;而歐債問題仍會向好的方向發展,日本擴大經濟刺激等等,均有利于經濟恢復。中國方面,經濟發展的后勁并不缺乏,十八大之后筆者已經從市場看到了一些積極的變化,相信這會對2013年的經濟恢復起到重要作用。
其五,倉單因素(資金面炒作)。國儲以20400元的高價(目前看全球最高)收購年度新花,2013年9月1日新的棉花國標實施,本年度棉花倉單必須在2013年9月第13個交易日全部注銷,雙重政策及制度導致的今年棉花期貨注冊倉單量將極其有限。因此,在2013年的3、5、9月幾個合約,類似鄭棉301合約在交割月前短短8個交易日大幅拉升超過1000點(最高至20945元,不僅遠高于現貨市場成交價,亦明顯高于國儲收購的20400元),且隨后就暴跌的一幕或難重演。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