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原油期貨是中國期貨業國際化重要一步
新際集團全球執行委員會委員,全球固定收益、外匯和商品業務總監John Fay先生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從經驗上看,混業經營對于客戶的影響是偏負面的,未來新際集團仍將專注于經紀業務。他同時對中國期貨市場發展前景表示樂觀,并認為上期所推出原油期貨的各種制度設計是朝國際化邁進的重要一步。
記者:新際是全球領先的衍生品經紀商,能否介紹一下公司多年來成功的經驗?中國期貨公司一直期待做大做強,您覺得新際能給他們什么啟發嗎?
John Fay:我們的業務包括兩個渠道,一方面,我們為中國客戶到國外市場提供橋梁,另一方面我們也在著力向國外客戶介紹中國市場的情況,吸引客戶到中國來。具體而言,和其他公司不同,我們集中精力只做經紀業務,而且只為場內的商品和金融期貨交易提供清算服務,未來也將如此。
經驗是相互的,國際經驗能為中國市場提供借鑒,反過來,中國的一些做法也可以對其他國家有幫助。比如,中國獨特的保證金監管體系很好地保證了客戶資金安全,我們甚至為此致信CFTC,并得到了正面反應——作為第一步,他們已開始要求經紀商披露一些保證金的情況了。
有一點我想表達看法:金融混業經營對客戶來說未必是好事,特別是如果提供經紀業務的公司同時又有自營業務,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都會讓自營盤優先;此外還有一個透明度的問題,這也是客戶所必須有準備的。從經驗上來看,混業對客戶的影響是偏負面的。
記者:除了期貨公司,中國期貨交易所也在向國際化大步前進,您對此有何見解?
John Fay: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說說原油期貨。作為一個試點,上期所推出的原油期貨意義極其重大,我們知道這個新品種的目標之一就是吸引國外客戶參與,在相關的準備措施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能讓他們的盈利自由進出。毋庸置疑,上期所推出原油是中國期貨市場國際化的很重要一步。
記者:我們如何理解新際進入中國市場的特有渠道?為客戶提供一點式的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之間套利的平臺,在帶來方便的同時,包括交易者和經紀商又如何更好的控制風險?
John Fay:我們和中信集團合作成立的中信新際期貨是中國現有的三家合資公司之一,如上所言,我們具備雙渠道的獨特優勢;此外從技術上來說,我們推出的交易平臺——Cn_pulse,讓交易者得以在一個交易界面上可以交易中國大陸四家交易所和全球大部分交易所的合約產品,這在全球是僅此一家。至于如何應對風險?我們提供的個性化服務能監測每一個客戶可能遇到的風險,從而在交易開始之前就能對潛在的風險做準備。
記者:中國期貨界人士正在熱議新品種和新業務的推出,您怎么看待這些新事物的前景,對中國期貨公司而言又意味著什么?
John Fay: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需求的中心,而所有的流動性都是跟著需求走的。15年前,美國是全球IPO最多的地方,最近幾年換成了香港,這就是因為大家有需求。也正因此,我們一直期待能介紹更多的國外大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對于中國期貨業發展的前景我很樂觀。
記者:在2月初新際集團成為香港商品交易所經紀和清算會員之際,對方表示期望能通過與新際集團的合作推出新的商品期貨合約,在這方面有什么進展嗎?
John Fay:此前我們已和港商所有一個黃金的合約開發合作,但因受到一系列技術問題局限,在時間上會有一些推遲。至于其他合約的設計和進展,目前我還沒有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