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國家戰略東風 稀有金屬或揚帆起航
隨著“十二五”規劃逐步深入,從各種途徑看出國家推動經濟轉型政策頻出,態度堅決。2012年內5月30日,國務院會議,通過了《“十二五 ”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近期中央領導在廣州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座談會同時強調,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
根據我們對行業的理解,發展推進七大新興產業,除了人才的培養、科研的投入、制度的建設等等方面,無疑還要加大基礎物資的儲備。基礎物資中,相關性最高的稀有金屬是重中之重。以銦為例,因為具有質軟、延展性好、強光透性以及導電性等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能,使得其用途廣泛。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方面的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在節能環保方面的LED燈、LED屏等;在新材料方面的液晶顯示屏ITO靶材等;在高端裝備制造中合金和焊料等。可以說銦置身于七大新興產業的各個方面。
從中央對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用詞中的“大勢所趨,刻不容緩”傳遞出的信息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嘗試解讀為:一、過去人口紅利受到人口結構老化的影響的逐漸下降,盡快轉變為人才紅利;二、過去的各類資源以環境污染、低價出口的代價粗放式開發,盡快轉變為環境友好、價值回歸的可持續資源利用;三、過去近30年的快速發展受到國際危機影響減速,盡快轉變為國內消費啟動的發展道路。
從解讀的三個方面來看,與整個稀有金屬行業都息息相關。人才的培育,科技的進步,都會對各品種的用途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促進,增加未來的用量;資源開發模式的轉型,已經近在身邊。鎢、稀土、銦、鍺等品種的出口配額、收儲、行業整合等等,直接影響供應。根據近年的數據,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稀有金屬一般多為應用在各類電子產品及相關產業上,隨著消費的升級,可以帶動用量的預期增加。
具體表現在銦、鍺、鎢等稀有金屬品種上,由于受到地方政府和國儲局收儲、行業協會成立整合等各方面利好的影響,近期價格穩中有升,實物交易活躍。就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的品種銦來看,從年內最低406元/百克漲至最高553/百克,振幅35%。在實物交易方面,實體企業和投資者實物交易總量806.9噸,約相當于2011年海關出口總量105.6噸八倍,占國內銦交易總量的85%。滿足了實體生產企業拓寬經營渠道、降低庫存、參與稀有金屬保值增值投資等現實需求。在原有國家稀缺資源收儲的基礎上,嘗試并探索商業收儲的新模式,隨著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稀有金屬行情值得我們期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