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期貨市場迫切需要建立四大體系
中國期貨業協會會長劉志超近日在“第六屆期貨高管年會”上表示,中國期貨市場迫切需要建立四個體系,即開放的市場體系、多元的機構體系、豐富的產品體系和以機構為核心的客戶體系。
劉志超指出,開放的市場體系需要不斷豐富期貨市場層次,在場內市場的基礎上探索場外市場的發展;多元的機構體系需要除期貨公司外,更多的機構參與到市場發展中來;豐富的產品體系需要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協調發展,在期貨的基礎上研究推出期權交易。
伴隨著四個體系的建立,期貨公司要以堅定服務國民經濟發展為戰略目標,尊重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根據自己股東特點、區域位置、人才團隊等切身實際做好發展定位,設計更多符合實體經濟需要的產品,努力提高客戶服務水平,謀求多元化的發展道路。
劉志超表示,人才匱乏已成為制約期貨行業進一步創新發展的重要瓶頸。期貨公司作為市場最重要的參與主體,迫切需要培養具有重要戰略思維,熟悉國際國內情況,有較高決策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素質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
北京證監局局長王建平在致辭時表示,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機制基礎性作用”,對期貨市場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國際經驗來看,美國期貨與金融衍生品市場已成為其保障國家利益、維護經濟霸權的重要工具,我們要在新的戰略高度重新審視期貨市場的發展,在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發揮好期貨市場“國民經濟穩定器”的作用。
中國證監會期貨二部副主任熊軍在致辭時表示,我國期貨市場是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建立的,在發展初期也曾開展過境外業務。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我國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形成了很多符合中國實際的市場規則與監管制度,包括中國特有的保證金監控制度,也受到很多發達國家監管部門的高度評價。而境外衍生品市場這些年也經過了快速發展以及金融危機的調整等過程,積累了很多經驗,也有深刻的教訓。在我國經濟戰略轉型的關鍵時期,期貨市場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是我們的重大課題。期貨業的創新發展需要深入研究境外發達期貨與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經驗,同時結合我國經濟及期貨市場發展的特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