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產能化”奠定商品價格中樞下移基礎
市場的底不是猜出來,而是踩出來的;市場的頂不是摸出來,而是掛出來的。美國大選結果對其經濟復蘇的可持續性偏負面,財政懸崖應對不力觸發全球經濟活動再度收縮的風險較為顯著。中期來看,去產能化的結構調整奠定大類商品價格中樞下移的基礎。
首先,全球經濟活動究竟是趨穩還是面臨新一輪收縮?從JP摩根全球制造業PMI的表現來看,6月值(49.1%)自2011年11月以來重新跌破50%,現已連續5個月處于50%的臨界點下方(7月跌至48.4%,8月萎縮至48.1%,9月和10月回升至48.8%和49.2%)。分項數據顯示,四大經濟體中歐洲和日本呈加速下滑態勢,而美國和中國則相繼企穩,特別是中國官方10月制造業PMI由9月的49.8%升至50.2%,與之對應的主要反映中小企業經營狀況的10月匯豐PMI為49.5%,環比大幅回升1.6個百分點,因此數據的積極信號需要連續性驗證。對美國而言,奧巴馬勝出,國會依舊是兩黨分別主導,這對即將到來的財政懸崖解決頗為不利,奧巴馬強調的減赤和增稅對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沖擊是不容小覷的,而共和黨小政府主義的政策取向似乎更為符合當前美國復蘇“民間進、政府退”的周期切換邏輯。
其次,金融危機爆發5年以來,前半段是全球政府反周期政策的集體共振,后半段則逐步蛻變為“美國求進,歐洲求存,日本求變”的分化格局。目前來看,美國行的是賭局,以伯南克為鴿派代表的美聯儲寬松敞口越放越大,顯然已是劍走偏鋒;歐洲行的是僵局,歐洲央行開出OMTs藥方旨在縫補成員國金融市場間的斷裂,但無奈歐洲金融體系的七寸部位——西班牙遲遲不愿接受救助,致使歐央行德拉吉面臨有藥卻無人就醫的尷尬境地;日本行的是死局,長期飽受通縮桎梏和日元升值折磨的日本政府頻繁亮出經濟刺激牌,與之配合的日本央行在10月30日將資產購買規模進一步擴大11萬億至91萬億日元,這也是日本時隔9年半再度連續兩個月推出寬松政策;中國經濟方面,根據央行發布的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貨幣政策的重點是“保持貨幣環境的穩定”,因此年內降準的概率極低,但鑒于社會與企業資金成本和到期兌付壓力將于年前集中體現,我們認為在物價走勢明朗的條件下不排除降息的可能。
再者,就政策與周期力量的對抗來看,伯南克將貨幣政策用到極致,令人感覺通脹夢魘雖遙遠但已隱現,12月中旬美聯儲議息(或擴大QE規模)可能成為黃金、原油等題材類商品階段性反彈的發令槍。不難想見,在如此極端的貨幣條件下,可能出現兩種分化的路徑:其一是刺激給力,就業逐步好轉,推動經濟穩步復蘇;其二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美聯儲政策失誤的尾部風險得以激發,我們傾向于后者。回顧美股自2009年以來的上漲,可認為基本歸功于美聯儲的超級政策,就像一個模型組合,在過去四年運行的近乎完美,但認知偏差卻告訴我們,莫與魔鬼做交易,市場不買賬的時候,就是“大清算”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