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螺紋鋼反轉
螺紋鋼自從9月觸底反彈后,進入窄幅箱體震蕩已經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了,這時間把人熬得真是夠嗆。從持倉量上分析,螺紋鋼主力合約在10月17日前后由1301合約轉至1305合約,目前多空雙方都很謹慎,暫時形成了均勢。
在上上周,我們好不容易看到全球鐵礦石供應出現偏緊跡象的報道,鐵礦石指數和BDI指數(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疑似的V形反轉也才有了雛形,而上周國內很多鋼廠停止檢修、恢復生產的消息又讓人犯了蒙。
之前螺紋鋼的價格為什么會跌那么多?如果不是因為有產能過剩、大量庫存難以消化的差勁基本面,資金哪能推波助瀾地把期貨價格砸到3200元/噸的慘不忍睹的低位呢?中國經濟不會再有幾年前兩位數增長的局面了,鋼鐵企業每每好了傷疤就忘了疼,假如鋼廠大面積復產,那么投資者又該何去何從呢?真是讓人糾結。
拿我自己來說,由于上周判斷螺紋鋼價格會繼續上漲,所以開了個小多單,結果不巧陷入了尷尬的震蕩局面。盡管開倉量不大,但拿得還是比較擔心,畢竟應該再等一等才更好。以現在多空雙方僵持、觀望,利多因素不強的局面看,螺紋鋼的反轉,實際上恐怕難以一蹴而就。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一個十分難解的話題——世上究竟有沒有理性的投資人?換言之:人們的投資行為都是理性的嗎?長期以來,傳統經濟學和金融學給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這種理論認為,投資人是按理性來行事的,他會收集、分析盡可能多的信息,然后做出理性的判斷,并進行理性的投資行為。
可在真實的交易中,哪里有那么多的“理性”呢,如果投資人的行為都那么“理性”,怎么還會有人賠錢呢?
僅從交易層面上講,通過記錄自己的日內操作,操盤手知道他開倉或平倉那一刻出于何種沖動,因為職業操盤手都有一套自己的交易手法或者進場、出場的信號與指標,而絕大多數普通投資人是憑什么下單的,怎么會有那么多人被套了卻不舍得盡早砍倉出來,以至于最后拖成了巨虧?諸如這些問題,實際上沒有幾個普通投資者認真想過,更別提遵循什么“理性”的思索結果了。
還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兼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幫我們揭示了普通投資者慣常的投資行為,他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他通過“行為金融學”告訴我們,人類并不具備無限的理性,由于人們的理性受到自己生理與心理能力的限制,從而導致人們在認識與判斷上出現系統性的偏差,而且這種系統性的偏差會重復出現。
比如,交易者有道聽途說的習慣,有盲目從眾的“羊群效應”,還有在信息采信上的以偏概全,即只聽自己想聽的、愛聽的一面,而忽視和排斥那些與自己意愿不一致的信息等等。
聽卡內曼老先生這么一說,我們倒真的可以釋懷了——在投資上,咱們其實都是因為經常不理智而導致不斷犯錯誤的凡人。還有,虧了錢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力爭下次別人再犯同樣錯誤的時候咱們自己不犯。
拿這次對待螺紋鋼的表現看,在多空消息和多空雙方的力量都比較平衡的時期,尤其要使自己保持冷靜,不輕易對某種具有明確指向的消息或感覺有所傾向,而是理性地多想一想,從而做出更客觀的判斷。
(作者為成功航線投資者教育培訓機構校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