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豆與豆粕將強弱易位
大連大豆與豆粕比價變化圖2008.6-2012.8數據來源:乾坤期貨
近來,在豆類期貨品種中,豆粕的表現比大豆要搶眼得多。從去年12月24日階段性低點至今年8月1日,無論是絕對漲幅,還是相對漲幅,大豆比豆粕都要遜色得多。筆者認為,粕強豆弱的相對關系維持不了多久,將隨著基本面的變化和豆粕持倉量的過分臃腫而出現強弱易位。
豆/粕極端比價不會持久
2008年以來,大連大豆與豆粕的比價一般在1.36左右,最高時達到1.55,而現在是1.19,幾乎與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大牛市時的比價極值1.15相當。這反映了大豆與其下游產品豆粕相比,定價明顯偏低。這種價格洼地,愈發顯示出大豆潛在的投資價值。從歷史上看,大豆與豆粕處于過低的停留時間都不會太長。豆粕和大豆的價差的縮小,在大豆供應緊張的條件下,會吸引套利資金買價格偏低的大豆,從而引發大豆補漲。
大豆豆粕消費季節性差異
目前,養殖業處于禽畜存欄的高峰時期,豆粕消費需求較大,這是支持豆粕價格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飼料價格一路上揚,養殖戶盈利空間逐步降低乃至處于虧損經營邊緣,不少養殖戶正考慮出欄。
國慶節之后,禽畜的存欄率會逐漸減少,特別是春節來臨的屠宰高峰期,將顯著減少豆粕的需求量。因此,從國慶到春節,豆粕的消費需求要經歷一個抑制的階段。但大豆不同,隨著春節的臨近,豆油需求量逐漸回升,從而增加大豆的壓榨需求,這將使大豆價格由豆粕需求推升轉為豆油需求推升。
非轉基因大豆供應下滑
由于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出油率遜于進口的轉基因大豆,而非轉基因的綠色環保概念尚未在國內形成消費時尚,且高蛋白國產大豆用于榨油并不能提升其經濟價值,這導致了國產大豆價格的長期低迷。在農產品市場上,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受關注程度不僅不能與進口豆比,也不能與玉米、小麥、水稻等農產品相比,以至于農民棄種。這導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不斷減少。主產區黑龍江的大豆種植面積已連續3年下滑,預計今年種植面積將進一步下滑。
今年5月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發布的預測報告顯示,今年我國大豆的播種面積為715萬公頃,比上一年減少6.54%,大豆產量為1300萬噸。美國農業部7月報告則預測我國今年大豆產量為1260萬噸,比國內機構預期更加悲觀。
我國大豆播種面積的減少,將進一步加劇國內大豆的供需矛盾,特別是增加了非轉基因大豆的供應壓力,由此刺激連豆1號價格的上漲。
交易規則變動改變資金流向
自8月6日結算時起,豆粕品種漲跌停板幅度由4%調整為5%,最低交易保證金標準由5%調整為7%。與大豆最低保證金5%相比,交易成本增加了40%。盡管對于保證金按10%收取的主力合約M1301而言,影響不大,但對于持倉量較小的遠期合約來說則失去了競爭的成本優勢。資金的逐利性,將使熱錢選擇保證金相對較低的大豆,這將導致豆粕資金向交易成本更低的大豆上分流,轉而投資保證金更低的大豆。
此外,豆粕主力合約M1301已達到245.4萬手的天量,次主力合約M1305達到89.1萬手。龐大的持倉量,使豆粕上漲步伐變得日益沉重。相比之下,大豆主力合約A1301為23.3萬手,次主力合約A1305為22.6萬手。顯然,如果用同等數量資金作用于這兩個品種上,無疑大豆合約更容易推動。
綜上,在美豆已突破歷史紀錄1654美分的背景下,比價偏低的連豆將會急起直追,從而促使當前這種粕強豆弱的格局發生根本性改變。當然,豆、粕的強弱改變是指它們之間相對關系,而并非意味著豆粕價格一定下跌。(乾坤期貨分析師 王定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