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家期貨公司凈利潤為負值 共計虧損2.87億元
去年三成期貨公司凈虧損 前6家“大戶”平均虧損2283萬元
據中國期貨業協會公布數據顯示,2011年期貨業45家期貨公司凈利潤為負值,共虧損2.87億元,6家期貨公司虧損均超千萬,合計虧損1.37億元,平均虧損2282.88萬元,這6家公司分別為中鋼期貨、上海中財期貨、中衍期貨、華融期貨、晟鑫期貨和吉糧期貨。業內人士表示,期貨公司主要虧損原因在于市場行情疲軟,公司內部問題和所處地域情況有關。
據數據顯示,160家期貨公司45家出現不同程度虧損,其虧損額度由40萬元至5000萬元之間,差距懸殊。中鋼期貨以4763.42虧損額排名在行業最后一位,象嶼期貨虧損49.42萬元排名在116位。排名后6家期貨公司中,參與炒股的5家期貨公司凈利潤均虧損。
6家公司平均虧2283萬元
通過對比凈利潤,排名后45家期貨公司都處于虧損狀態,中鋼期貨、上海中財期貨、中衍期貨、華融期貨、晟鑫期貨和吉糧期貨占據行業后6名,其虧損額分別為4763.42萬元、3391.13萬元、1658.02萬元、1531.09萬元、1240.11萬元和1113.52萬元,這6家期貨公司虧損都超過千萬元,上海中財期貨和中衍期貨虧損差距較大,相差1733萬元。
手續費方面,通過對2011年和2010比較發現,吉糧期貨降幅最為明顯,降幅為72.8%,由2010年的890.89萬元降至2011年的515萬元,中鋼期貨降幅為51.9%,從2010年的8282.01萬元下降至2011年的5453.16萬元,上海中財期貨降幅為5.3%,由2010年的8217.16萬元降至7783.62萬元,晟鑫期貨降幅為67.3%,由2010年的1772.87萬元降至2011年的1059.34萬元,而華融期貨和中衍期貨卻有所增長,漲幅分別為41.5%和11.67%。
本報記者查閱相關數據了解,2011年中鋼期貨客戶權益為150323.87萬元,排名在行業27位,手續費收入行業排名63位,而去年凈利潤卻為-4763.42萬元,行業排名最后一位。2010年中鋼期貨凈資產4.4億元、凈資本3.8億元、手續費收入8282萬元、凈利潤5398萬元。
業內人士指出,2011年期貨市場成交量和成交額有所下滑,而上半年一直處于雙邊收費狀態,多數期貨公司陷入困局,而公司之間競爭也較為激烈,一些期貨公司未能占其優勢競爭,市場整體出現回落狀態。
統計資料表明,2011年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約10.54億手,累計成交額為137.51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2.72%和11.03%。值得欣慰的是,股指期貨表現出色,2011年累計成交量為50411860手,累計成交額為437658.5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89%和6.56%。今年上半年,股指期貨累計成交量為40,886,068手,累計成交額為313,734.94億元,同比分別更是增長85.84%和50.99%,分別占全國市場的8.28%和46.00%。
另外,期貨公司虧損原因和自身的地域情況有關。一些期貨公司占據地域優勢,但同時也存在不足之處,例如:浙江地區民間資金投機行為活躍,但如果貨幣政策收緊,當地資金流動則相對緊張,加之市場行情較為疲軟,投資者交易興趣也大大降低。據相關消息顯示,2011年上半年,浙江12家期貨公司中有1/3虧損,這種情況在往年極少,而上海地區的期貨公司近兩三年主要追求規模效應,眾多營業網點和大規模的人員擴張使得公司運營成本提升,加上交易所手續返傭影響,市場的大幅萎縮對上海地區期貨機構利潤的影響相對更大。據了解,去年上半年上海地區期貨公司有一半發生虧損。
期貨公司8家炒股5家虧
排名最后的期貨公司有幾家虧損的原因或與炒股失手有關。此前《證券日報》對期貨公司炒股現象進行了報道,8家期貨公司進入12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合計持有股票2724.57萬股,總市值超過2億元。這8家期貨公司分別為中鋼期貨、廣永期貨、國都期貨、中融匯信期貨、美爾雅期貨、神華期貨、吉糧期貨和邁科期貨。
在這8家炒股的期貨公司中,中鋼期貨、國都期貨、廣永期貨、神華期貨和吉糧期貨5家期貨公司2011年凈利潤都呈現虧損狀態,而表現良好的為邁科期貨,實現凈利潤4418.03萬元,其次是美爾雅期貨,凈盈利1782.38萬元,而中融匯信期貨僅盈利21.96萬元。
某期貨公司人士表示,目前尚未有相關監管條例規定期貨公司不允許炒股,期貨公司參與股票市場交易處于模糊狀態。不過,如果期貨公司出于價值投資買入股票,也是開拓盈利的一條途徑。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期貨公司更應明確自身定位,回歸其本質,以服務實體經濟為主導,加強業務創新,全面提升期貨行業的整體服務能力。(王 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