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性需求減少致銅進口量大幅下降
中國海關總署7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進口的未鍛造銅及銅材為34.62萬噸,環比下降17.5%,并創下年內月度新低。進口數據公布之后,當日內外盤銅價均出現回落。業內人士表示,融資性需求的減少是銅進口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進口量下滑可能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國際市場上中國買盤的缺失不利于支撐銅價。
“南方電網部分項目推遲招標,國家電網的一些招標項目訂單也很有限,總體上來看,電網帶來的電線、電纜消費確實增長不足。”金瑞期貨研究員葉羽鋼向期貨日報記者表示,但是銅進口量的大幅減少,并不能簡單歸結于銅需求也出現了大量減少。
“6月中旬,上海保稅區銅庫存約為50萬噸,現在保稅區銅庫存還在下降。”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保稅區內的高庫存也是促使進口量減少的原因之一。”廣西有色金屬集團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國內的銅供應一直難以滿足需求,進口量減少后,一些企業就轉而使用保稅區內的銅。“6月份進入國內市場的銅主要來自于保稅區,但是從保稅區進入國內市場的銅并不計入進口數據”。
據了解,今年前五個月,中國精煉銅進口較之前一年的90.5萬噸猛增80%至163萬噸。而自去年下半年開始,進口精煉銅有近70%—80%屬于融資性進口。“原來大多數銅貿企業通過銀行開具的延期付款美元信用證購入進口銅后,將其注冊成保稅庫倉單進行融資,但目前已有所改變。”上述負責人表示,融資性需求的降低是銅進口量出現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目前的滬倫比值約為7.3,而考慮到目前的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這一比值需要達到7.4以上進口融資才不會出現虧損。”葉羽鋼表示,滬倫比值低是造成銅融資性需求減少的另一原因。
另外,中國貸款基準利率的降低和貨幣政策的逐步放松,減少了銅融資性需求的積極性。“距離6月8日的基準利率調整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中國人民銀行再次降息,市場的融資利率下降,使人民幣和美元間的息差縮小,這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融資銅的套利空間。”葉羽鋼表示。
據了解,一些商業銀行為控制風險,已在大宗商品融資上采取了更為謹慎和嚴格的審核手段,這對銅融資積極性也造成了一定影響。
“進口量下滑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國際市場上中國買盤的缺失不利于支撐銅價。而即將發布的二季度的經濟發展數據可能會延續一季度的下行態勢,銅價短期內或將呈現弱勢格局。”葉羽鋼表示。(朱思銘)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