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央行寬松忙商品市場不“買賬”
降息對有些市場來說,似乎成了利空消息。
歐洲央行7月5日(上周四)晚間宣布,將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0.75%,中國也幾乎同時宣布,自2012年7月6日起“非對稱地”下調各類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同一天,英國央行也擴大QE規模500億英鎊,以幫助經濟擺脫衰退??上У氖?,這些貌似樂觀的寬松政策到了商品市場竟然都成了壞消息。
絕大多數基礎商品價格在上周四三大央行釋放寬松信號后大幅走低。紐約、倫敦兩地金價上周四、五兩日整體跌幅高達2%,再次跌破1600美元/盎司,國際銀價同期的跌幅更達到3.6%。而相較上周四日內出現的一個多月的高點,紐約原油期貨價格至上周五收盤時亦下跌了約5%。農產品價格似乎也突然全面回吐之前的漲幅,CBOT玉米、大豆和小麥期貨主力合約價格分別在上周五跳水2.17%、1.35%和2.98%,在此前的兩周,這些作物價格可一直保持加速上漲。
央行放松、商品回調,面對這種“利多出盡”的現象,新湖期貨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黃澍認為:“本次的降息基本已在投資者預料之中,且實際上降息力度和舉措恐怕還不如投資者預期,因此中國、歐洲央行降息消息是有些利空的。”
他指出,首先我國一個月內已經兩次降息,可以預測我國二季度GDP增速很不樂觀,某種程度甚至可能低于市場預期。而且我國下半年會進一步降息早已是市場預期,只是沒想到來得這么快,從這個角度講降息本身并非屬于預料之外的行動。此外從歷史經驗看,我國降息本身對股市和商品等風險資產的影響也非常有限。
與之相比,歐洲的舉動更是讓商品投資者灰心。黃澍認為,歐洲央行的降息實際上早在市場預料之中,降息實為不得已之舉,有很多的分析人士甚至預估歐洲央行基準利率會下調50個基點以上,或者同時采取新一輪LTRO(即長期再融資計劃,為歐洲央行傳統金融工具)等強力措施。結果歐洲央行并未強調任何其他措施,也未提及上周末歐盟會議四項主要決議未來可能如何展開的細節,而只是再三表達歐洲經濟形勢面臨較大風險的陳述,這樣的結果多少是令投資者失望的。
上述寬松政策的效果也和2010年四季度“緊縮潮”的效果形成鮮明對比。2010年10月~11月,在通脹壓力激增、大宗商品連續多個月暴漲的背景下,中國率先進入緊縮周期,不少國際商品,如棉花、糖等短短一周內的價格跳水幅度就高達20%。和曾經緊縮政策的威力相比,如今的寬松不僅沒有帶來利好,反倒成了負面新聞。不過,黃澍同時認為,本次三大央行同時寬松帶來的利空程度也有限,后市需特別關注7月31日美聯儲議息會議情況。由于中國、歐洲央行都已聯動采取貨幣寬松政策,從美聯儲角度來講,為吸引避險資金回美國以達到“相對最好的經濟”,不排除美國進一步采取寬松政策的可能。(汪睛波)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