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種稻收益空間收窄
“今年我家種的近6畝早秈稻長勢還不錯,估計畝產在900斤。不過,由于投入增長過快,即使今年收成不錯,最終落到手的現錢也有限。”江西進賢縣某村村民朱國祥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在家種稻還是不如外出打工,就是在附近打個零工也比種稻強”。
中儲糧江西分公司豐城直屬庫業務科長甘義根說,豐城有耕地123萬畝,早秈稻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90萬畝,今年的種植面積為89萬畝,變化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種糧大戶紛紛“雙改單”,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生產成本增長過快,種稻收入降幅較大。
據了解,豐城今年種植1畝早秈稻的化肥投入為170元,比去年的150元增長了13%,農藥投入為55元,比去年的50元增長了10%,機械費用為200元,比去年的130元增長近55%,主要是燃油價格過高導致。加上人員工資、農膜、種子等費用的增加,今年豐城農民種植一畝早秈稻的成本在665元左右,比去年提高不少。
從記者近期在我國稻谷主產區湖南、江西的整體調查情況來年,今年我國種稻直接成本普遍增幅較大,不同地區在增幅上的差別也不盡相同。江西豐城屬于種稻成本增幅較大的地區,其它大部分地區的增幅在8%—15%。
近幾年,我國稻谷主產區旱災、洪澇災頻發,既增加了農民稻田管理的難度和勞力,也使得水稻的單產與總產受到影響,同時,稻谷質量也出現下降,最終令農民的收入受損。今年低溫多雨的天氣還導致水稻病蟲害多發,進一步增加了農民的農藥投入,對稻谷產量也有不小的影響。
雖然國家把今年產早秈稻收購價格提高到了1.2元/斤,上調了0.18元/斤,為近年來最大的上調幅度,但這個價格與當前的現貨市場收購價相比仍低了0.08—0.12元/斤,提價難以使種稻農民受益。同時,種糧直補等政策性補貼沒有大的調整,政府的惠農補貼根本無法彌補農民增加的投入。更為重要的是,種稻農民的生產規模較小,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同時也浪費了人力與物力。
此外,今年江西農村即使是請同村村民或朋友幫忙做農活,每天也要支付80—100元的工錢,而外出打工的收入每天則為100—150元。在農忙季節,由于勞動力缺乏,種糧大戶往往請不到幫工。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在家種稻會喪失一定的機會成本。(喬林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