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遭遇“黑周一” “降準”提振效果有限
法國大選、希臘組閣失敗等因素沖擊全球金融市場,周一,包括大宗商品在內的風險資產普遍承壓下行。上周末,中國央行宣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然而,政策利好依然難以提振低迷的商品市場。專家稱,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需求下降,以及歐債危機的不斷升級,成為大宗商品遲遲不見牛市的關鍵原因。
昨日,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遭遇“黑色星期一”。國內商品全線下跌,甲醇和豆粕期貨跌停,上海天膠、焦炭重挫近4%,滬銅、連豆、強麥等品種大跌逾2%。外盤方面,截至發稿,倫敦金屬集體下跌,倫銅下跌1.72%;芝加哥農產品普遍下挫,豆類跌幅明顯;日本橡膠重挫逾5%;紐約黃金下跌1.34%,報價1562.7美元;紐約原油報94.30美元,下跌1.90%。
上海中期分析師李宙雷向記者表示,國內商品市場的普遍下跌局面其實自上周開始就出現苗頭。國內4月份進出口數據低于市場預期,在外需疲軟的情況下,中國依賴出口增長的經濟模式受到嚴重影響。4月份的CPI盡管出現了一定下降,但PPI連續下降,表明生產企業產品價格的走低,進而對大宗商品需求構成打壓。海外方面,美國非農就業人數連續2個月下滑,歐債危機不斷升級,同樣對全球商品形成打壓。
“在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普跌局面,并且這一趨勢還將延續一段時間,需求不足將成商品價格走低的重要原因。”李宙雷稱。
國泰君安期貨分析師黃志強認為,全球經濟增速下調預期加大,美元指數短期仍有反彈空間,大宗商品近期持續弱勢的可能性大。年內,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將面臨大選,而全球經濟無實質性復蘇。
上周末,央行公布年內第二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屬政策利好,理論上應對大宗商品提供支撐;但短期商品市場處于弱勢調整階段,政策提振作用相對有限。
李宙雷認為,從昨日商品及股市的表現可以看出,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對市場的提振作用有限,也從另外一個層面反映出此次降準是在市場預期內,這并不能改變大宗商品偏弱的基本面情況。
光大期貨分析師孫永剛表示,市場一直在預期今年國內將不斷“降準”,但直至5月份,央行僅“降準”兩次。央行并沒有選擇在一季度GDP大幅下降的節點上“降準”,而是在4月宏觀經濟數據以及4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公布之后“降準”,就是為了在不影響通脹的情況下,穩定國民經濟的增長,保證實體經濟流動性充沛,根本不是放松流動性的信號,更加不可臆斷為股市及大宗商品上漲的號角。在全球經濟不斷下滑、歐洲政治風險不斷加劇的情況下,大宗商品將難逃弱勢震蕩。
孫永剛還認為,后期美聯儲QE3的推出十分有難度。目前,全球經濟低迷,從制造業PMI和GDP數據上不難看出,經濟下滑依舊明顯。而貨幣寬松政策推出的希望卻依然渺茫,美國負債占GDP比例接近100%,歐洲五國基本都超過100%。在目前的情況下,政府已經沒有空間去大幅量化寬松了。歐洲央行、英國央行甚至是美聯儲的態度也印證了QE3較難推出,繼續量化寬松只是全球投資者的主觀臆斷和一廂情愿罷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