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價現反季節上漲趨勢
11日,鄭糖主力合約收于6792,較2月最低價上漲約5%;9日,鄭糖主力合約曾上漲1.97%,價格創5個月來新高。業內人士表示,糖企對糖價走勢有重要影響,糖價出現反季節性上漲可能與糖企看好后市價格有關。
據中糖協公布的全國食糖產銷數據,截至3月底,本制糖期全國累計產糖1074.545萬噸,累計銷糖465.06萬噸,累計銷糖率43.28%,同比下降2.34%。
“2、3月是白糖開榨高峰,新糖供應充足,春節過后是白糖傳統的消費淡季,糖價一般會有所下跌,進入5月份后才會迎來白糖采購高峰。與往年同期鄭糖期價走勢偏弱相比,現在出現了一個反季節上漲的趨勢。”盛達期貨產業服務中心研發總監陳斯源表示。
廣西的白糖產量以及甘蔗種植面積均占全國的60%以上,我國大部分的白糖產量掌握在廣西約20家規模較大的糖企手中,在白糖定價體系中,位于產業鏈上游的白糖生產企業占主導地位。“大部分糖企產能大,開工率高,而且還"吃不飽"。另外,大部分糖企資金充足,負債率低。”陳斯源說,廣西南華糖業的年產量約100萬噸,廣西農墾糖業年產量約60萬噸,這兩家糖企的產量就占到了全國產量的13%。
白糖下游消費企業多為飲料、餅干、糖果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這些企業產能大,剛性需求強。據記者了解,在目前白糖產業鏈中,中間環節流通量有所減少,糖企一般直接面對下游消費企業。“去年放儲后,國儲存量不多。今年的進口配額約為190萬噸,但每年來自古巴的約40萬噸進口原糖需要進入國儲,這就相當于進口配額只有150萬噸。”陳斯源表示,用糖企業每年的剛性消費量在1300萬噸—1400萬噸。“盡管下游生產企業可以選擇淀粉糖等白糖替代品,但替代作用有限,在定價體系中,糖企有很強的話語權,下游消費企業甚至拿不到一個長期的采購價格。”
2月8日,國家發改委下發第一批食糖國家臨時收儲計劃通知,規定此次收儲計劃數量暫定為100萬噸,第一批收儲數量為50萬噸,收儲基礎價格為6550元/噸。但目前兩次收儲成交量僅為21.8萬噸,還不到首批50萬噸收儲計劃的一半。“據推算,糖企目前的生產成本約為6000元/噸,但糖企交儲積極性并不高,一方面是到庫結算價跟現貨價格相差不大,另一方面則是糖企對后市價格看好,加之不存在大的資金壓力,所以他們更愿意選擇觀望。”陳斯源對記者表示,按季節規律來看,7月份糖價會走高,就算短期內糖價出現一定幅度的下跌,但需求旺季來臨時,白糖價格還會漲上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