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撒幣”靜悄悄
一語成讖,馬化騰對直播答題的預言竟然在2018年春節提前成真!原本打算在狗年春節來一場“撒幣”大比拼的各大直播答題平臺,最終都選擇了偃旗息鼓,令這個春節寂寞了不少。雖然各大直播平臺紛紛表示“新年再見”、“下一季再來”,但在馬化騰“有關部門將出臺嚴格政策”的預言成真后,直播答題平臺的命運已經變得撲朔迷離。
除夕夜 直播平臺集體剎車
“百萬英雄第一季正式結束,今天要跟大家說再見啦”,“恰逢春節期間,沖頂大會團隊將進行升級維護”,“百萬贏家第一季圓滿結束”,“百萬選擇王因節目調整,暫停上線”……除夕夜(2月15日)的前一天,曾經風光無限、吸粉無數的各大直播答題平臺突然不約而同地高高掛起了“免戰牌”。
這場突然而來的“集體告別”顯然不在各大直播答題平臺的計劃之內,不少直播平臺的官微甚至來不及刪除針對春節期間答題活動的宣傳海報。在2月13日,百萬英雄官微還曾發出預告稱,2月16日大年初一晚8點將舉行《百萬英雄》小米手機專場,12題瓜分500萬。王思聰投資的“沖頂大會”也計劃在春節期間推出一檔新節目。想不到,這些計劃最終都胎死腹中。
情人節 監管果斷出手
2月14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聯合北京新聞出版廣電局,約談了17家開辦網絡直播答題活動的視聽網站代表,嚴肅指出當前網絡直播答題活動中出現的導向偏差和違規問題,就進一步規范網絡直播答題活動提出工作要求。
廣電總局在《通知》中要求各級管理部門采取有效措施,規范網絡直播答題節目管理,并提出五點意見。一是網絡直播答題的內容要堅持正確導向,不得傳播國家法律法規禁止、格調品位低下的內容,不得宣揚拜金主義和奢靡之風。二是開展網絡直播答題節目的平臺必須具有法定網絡視聽節目直播資質。未持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的任何機構和個人,一律不得開辦網絡直播答題節目。三強調備案審核手續,有資質的平臺需完善內容審核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案。四是直播答題節目主持人應當具備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相應的條件。五是網絡直播答題活動不得過度營銷和過度炒作。
按照上述要求,此前比較活躍的直播答題平臺大多數都缺乏《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和“主持人必須具備廣播電視主持人條件”這兩塊敲門磚,在春節期間集體“啞火”也就不足為奇了。
走如風 下一季何時再見?
僅僅用了一個月時間,直播答題就火透了大江南北。但是,剛剛“滿月”的直播平臺卻掩飾不住亂象橫生,bug不斷、用戶疲勞、外掛遍地,監管介入已是必然的選擇。在廣電總局出手前,人民網就曾三次發文評論直播答題,對其存在的內容質量、透明度、作弊等問題提出質疑。《開心辭典》制片人劉正舉也在微博發文稱,“網絡答題拿獎,看起來是個簡單的直播游戲節目,其實對政治敏感度和知識把握能力的要求挺高。題庫需要老練的把關人,否則問題頻出。監管出手,全體遭殃,創新停滯……”
春節過后,直播答題將何去何從?在今年1月直播答題剛剛火起來的時候,易凱資本創始人兼CEO王冉曾在朋友圈寫道,現在遍地開花的知識問答市場一個月內會發生什么?A、更多玩家跟進;B、出現單場千萬獎金額;C、有關部門出臺嚴格政策。馬化騰直接給出了答案C,認為有關部門將出臺政策限制。
要問何時再見?直播平臺目前最著急的恐怕就是盡快拿到視聽牌照、找到符合標準的主持人。(記者 韓元佳)
據初步統計,鄭州機場共執飛航班4100余架次,其中2月20日客流創新高,有近9萬人在此抵離。
今年春節期間公路運輸流量持續攀升,其中初六高速出口總流量達到最高峰,總流量預計約275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22.44%。
“朋友圈”里那些祝福和祈禱,既有國人對父母“愛你在心口難開”的親情,也包含了兒女“難報三春暉”的思念、愧疚、反思……這些情緒的匯聚、發酵,激發起更多孝心孝行。
農歷新年——春節,俗稱“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由于傳統中華文明的廣闊輻射范圍,亞洲各國在古代也大都以我國的歷法為標準,有著過年的習俗。能否協調好原有文化制度下的紀年歷法觀念與現代時間制度的沖突,考驗著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發展中國家。
春節作為國人的集體性儀式,成為我國傳統佳節中最重的節日。但辭舊迎新的時刻和闔家團圓的聚會卻成為一種“難得”,難得陪伴、難得團圓、難得辭舊迎新,新春佳節在移動互聯時代下,也應思索:闔家團圓的時刻,該用什么樣的方式更好地表達內心的這份團圓和祝愿。
很多中國人覺得過年太累,年味兒越來越淡了,春節只是換個姿勢的吃吃喝喝。除了包餃子、湯圓,還有這些春節的民俗活動,外國人學起來也是相當認真↓↓↓ 寫福字,這個握筆姿勢使了大力氣。
中華民族傳統歷法歲首正月初一,現今無論中國還是海外華人都統一稱為“春節”,但在中國歷史上卻稱之為“元旦”。辛亥革命后,1912年起采用公歷,但用“民國”紀年,1月1日為公歷歲首;1914年起把夏歷正月初一定作“春節”,為農歷歲首。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飛逝的光陰里,歷史已寫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前幾年,每逢中秋和春節前夕的中午和晚上,母親總是給我電話打個不停,電話接通后,我問母親有啥事,母親總是一個勁地說“沒事,沒事,就是想給你打個電話,看你在哪兒......”。
狗年春節即將到來,酒水市場一片火熱景象。新京報記者近日走訪發現,相比往年,今年白酒節前促銷力度明顯減小,一二線品牌價格有增無減。盡管如此,飛天茅臺、五糧液等名酒依然供不應求。
呼吁回家過年別成為道德綁架,春節回不回去都要有“家和遠方”。很多“不回家過年”的人也應該得到尊重,他們在遠方的堅守注解了“我們不一樣”。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0.6%,同比上漲1.5%。
通常來說,春節前后是住房買賣市場的傳統淡季。往年樓市成交數據顯示,1月至2月的住宅成交量在全年中處于低位,即使是過完年,買賣市場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才會回溫。但相比買賣市場,住房租賃市場卻會在春節后迎來旺季。
誠然,旅客買票乘車,享受服務是無可厚非,列車員打掃衛生也是他的本職工作。但身為旅客,不能把“扔垃圾”與“亂扔垃圾”混為一談。
“等了半個小時,只看到三輛空車,但是這三輛車看見我招手也不停,不知道是咋回事兒。”昨日,市民鄭先生致電大河報熱線講述自己的遭遇,同時提出疑問:為什么感覺臨近春節后,市區里的出租車少了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