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是國家確定的新興戰略產業,在快速崛起的同時,也面臨發展中的諸多痛點。記者調研發現,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要實現“變道超車”的目標,仍需在久久為功上下功夫。
自主品牌迅速崛起
2016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公交集團購買了66輛新能源公交客車,目前平均每天運送旅客40萬人次。總經理助理劉葆春算了一筆賬,每天每輛純電動公交車比燃油車節省費用80元,8米長客車減少碳排放相當于每年植樹124萬棵。
這66輛新能源客車,采購自鄭州宇通客車有限公司。宇通產品經理趙偉介紹,宇通5年來共賣出新能源客車6萬多輛,僅2016年就賣出了2.6萬輛電動客車。
“十二五”以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介紹,五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從不足5000輛發展到51萬輛,保有量從1萬輛提升到100萬輛,占全球的一半,居世界第一。
北汽福田北京歐輝客車分公司副總經理秦志東回憶說,企業2008年造出第一批新能源公交客車時,沒有國家補貼,新客車比燃油車節省30%運營成本,在廣東贏得市場。目前,福田歐輝在全國累計銷售了1萬輛新能源客車,運營在河北、江蘇等省份的公交線路上。
北汽集團2009年11月成立新能源公司,起初只有20多人的籌備組。“當時沒有技術標準,完全靠自己摸索,我們把燃油車的發動機拆除了,裝上電池,造出了第一輛電動車。”北汽新能源公司副總經理張勇回憶說。如今,北汽新能源公司已經發展到3000多人,去年賣出電動小轎車5萬輛,今年有望達到15萬輛。
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工業產業鏈正在崛起。據張勇預測,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將達到200萬輛,僅生產環節的年產值就達5000億元,整個產業鏈則超過上萬億元。預測未來,中國自主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有望取代現有的西方壟斷核心技術的傳統汽車工業,成長為國民經濟新的強力支柱產業。
遭遇“成長的煩惱”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異軍突起的同時,也遭遇到了“成長的煩惱”。
目前,傳統燃油車認證項目主要有公告、環保和3C,這三項認證體系規范,要求明確。新能源汽車除以上三項外,還增加了推薦目錄、免稅目錄、環保信息公開、燃油消耗量報送、安全技術標準等認證項目,涉及多個政府部門的審批。
“我們的第一任務是跑證,準生公告、油耗、等級目錄、安全技術標準等,大認證里套著小認證,加起來有幾百個。”沈陽華龍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杜炬說,“用強制認證來保障車輛質量合格,是必要的。有些重復的認證可否進行簡化?”
“希望政策相對穩定,不要頻繁變動。如電池一項,有關部門的標準每升級一次,企業要從產品研發、設計等全鏈條重新做驗證,需花費幾百萬元。”北京恒譽新能源汽車租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范永躍說,政策要既能適應技術進步的變化,又能讓企業穩步發展。
為卡住騙補,2016年年底,有關部門下發通知,非個人用戶購買的新能源汽車申請補貼,車輛累計行駛里程須達到3萬公里。
“為了滿足這一要求,有的企業開著空車跑里程。通勤類的班車、校車每天跑幾十公里,一年也跑不到1萬公里。”在客車行業從業多年的銷售員馬格建議,可否增加政策的針對性,由有關部門具體監督車輛使用情況。
廈門金龍集團品牌經理馬文雄也希望補貼政策能穩定。他說:“每年都是快到年底時才出臺當年的補貼細則,這就導致廠家前大半年吃不飽,后兩個月應接不暇,而電動客車生產備料最快也需要一個月時間。”
政府扶持的“手”要穩健
面對復雜繁復的局面,業界期待政府扶持的“手”更穩健。
范永躍認為,對于自主品牌而言,新能源汽車的國際競爭已拉開大幕,單純靠補貼生存的車企必將被淘汰,市場環境將迫使自主品牌不斷推進技術進步和服務提升。
張勇指出,老百姓購買新能源車仍然顧慮多,充電難、續航短、性能不穩定等問題仍待攻克。希望政府對自主品牌車企的技術創新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珠海銀隆新能源產業園產品經理薛成建議,政府部門要在制定基礎門檻認證上下功夫,其余的給企業留出創新空間。以電池為例,目前,蓄能更高、續航里程更長的固體電池、液體電池、石墨烯電池正在研究中;換電、充電、快充、慢充等充電方式也各有優劣,標準不宜過細。
“企業進入市場的產品與報批的是否一致,質量合格不合格,安全是否有保障?”山東一家客車運營公司的負責人表示,政府不能一批了之,更要加強監管短板。
政府的手還要“扶”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董揚說,我國已累計建成公共充電樁19.5萬個,面對100萬輛純電動車的需求,最少要建到30萬個樁,才能滿足需要。(記者 趙文君 林紅梅 高亢 季小波)
隨著社會對汽車節能環保要求的提高,再加上近期鄭州機動車限行,新能源汽車銷量顯著增高。” 謝軍區向記者介紹,其品牌目前執行的保養產品分為A保和B保,A保為檢查線路、電池等,一次費用為100多元,B保為更換齒輪油,費用為300多元,平均下來,每次也是在200元左右。
如何引領中國占領此行業的全球制高點,實現中國汽車產業“變道超車”的目標,仍需要在久久為功上下工夫。
在經歷了“國家限購+財政支持”的前期階段后,牽動業界神經的新能源汽車補貼將迎來再一次下調。
火熱的新能源汽車在2016年被踩了一腳“剎車”,在經肅清騙補、清查產能等系列重拳后,2017年我國再度出臺多項利好和管理政策,拉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有序地前行。
國家鼓勵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激生了一大批全新的汽車企業,包括蔚來、威馬、小鵬、電咖等,這些企業已經或者即將推出首款量產車。
數據顯示,最新一期新能源小客車配置指標申請共12萬余個,較上期的申請數量增長近4萬個。
國家工信部發布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17年第11批)》,共包括79戶企業的165個車型,其中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產品數量
新能源汽車有很大的優惠力度,比如說一款10多萬元的奇瑞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3.6萬元,地方補貼1.8萬元,總共下來補貼5.4萬元,一輛車5萬多元就可以開回家了。
近日,一份明年新能源汽車補貼草案的手稿曝光,其中顯示續航里程300公里已經成為補貼是否產生影響的新“分水嶺”,續航里程300公里以上車型補貼不降反升,成為關注焦點。
鄭州市準備實行單雙號限行政策的前一天,不少市民將目光轉向了新能源汽車,一新能源汽車4S店內引來不少市民前來搶購,6個小時售出36輛純電動新能源車。
受制于充電樁基礎設施、純電動車技術品質和民眾度認知度等因素,當前新能源汽車在私人用戶市場的占比不足一半,銷量集中在機動車限牌的城市,西北部地區銷量極低。
近年來,汽車經銷商百強企業的盈利能力在逐漸走弱,毛利率、凈利率和凈資產回報率均在下滑,進而降低投資者進一步擴張的意愿。
一些城市出現新能源車牌“一牌難求”的情況,說明隨著政策的推動,以及市場的不斷拓展,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已經越來越接受。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補助的發放,企業壓力得到釋放。其中,客車補助發放占比高,宇通客車、中通客車、安凱客車等龍頭受益明顯。
隨著一系列新能源汽車政策的出臺,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持續保持增長,導致一些城市出現新能源車牌“一牌難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