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江淮大眾合資項目獲批,成為第十五家獲得生產資質的新能源乘用車企業之后,北汽與戴姆勒日前簽署協議,共同投資50億元建設純電動車生產基地。與此同時,特斯拉電動汽車國產計劃也已提速。
然而,與新一輪新能源汽車“合資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曾經高速增長的市場正回歸理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顯示,伴隨著補貼退坡,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增幅只有14.4%,這一數據與前些年相比并不算耀眼——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50.7萬輛,同比增長53%。
動力電池骨干企業產品供不應求
“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預計在80萬輛上下,2020年銷量在190萬輛左右。”高工產業研究院院長羅煥塔表示,之前樂觀的行業預測,導致資本熱度很高、期望短期獲益,但就產業周期來講,通過技術進步降低成本、收回投資并實現盈利,需要比較長的過程。
與此同時,行業內對新能源汽車以及動力電池產業產能過剩的擔憂,也在抬頭。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一份行業調研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我國有超過200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為它們配套的動力電池單體生產企業約200家、系統企業約300多家。報告稱,一些地方和企業不具備產業基礎和技術研發能力,卻熱衷新建項目,加劇了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風險。
而綜合各類企業新能源汽車產能規劃,截至2016年底,已有32家乘用車企業進行了產能布局,涉及投資總額達3110.58億元。到2020年,如果上述工廠產能完全釋放,年產量將超過500萬輛,與《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5年規劃目標相差不大。
同樣存在過剩風險的還有動力電池產業。根據2016年新能源汽車51.7萬輛的年產量推算,整個車用動力電池配套需求為30.44Gwh(1Gwh=10億瓦時)。但是,截至2016年底,我國動力電池產能達120Gwh,已基本滿足了2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需求。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介紹,為防范動力電池行業產能過剩風險,2016年底有關部門出臺了動力電池行業規范的征求意見稿,提出了8Gwh的標桿企業產能推薦標準。據了解,2016年達到這一標準的只有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家企業。原本是想用高標準引導優勢企業做大做強,同時抑制低端產能過剩。沒想到,這一引導性標準被錯誤理解為產能門檻,“不差錢”的動力電池企業紛紛按照這一所謂的門檻制定了產能擴充規劃。據統計,如果產能擴充規劃都能達產,我國動力電池年產能將超過170Gwh。
“規劃產能雖不見得都能落地,但僅看實際產能,動力電池行業也存在產能過剩風險。這種過剩是結構性過剩。”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志新認為,受技術標準提高、行業目錄管理強化等影響,2016年,動力電池行業呈現兩極分化,一批骨干企業產品供不應求,一些產品質量不過關的中小企業卻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能否盡快實現優勝劣汰,通過實施動力電池升級工程,在核心技術上取得根本性突破,關乎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未來。
警惕跨國品牌摘電動汽車“桃子”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認為,中國的純電驅動發展路徑,已被全球主流車企接受。但是,跨國車企絕不會簡單跟隨,它們的目標是續駛里程達到500公里、充電10分鐘跑500公里……2020年后全方位與燃油車競爭。這意味著技術門檻尤其是安全標準將大幅提升,這對中國車企提出了新挑戰。
“市場培育期有機遇也有風險,國際品牌通常不會貿然進入,它們會耐心等待市場爆發點。”杭州長江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忠舉例說,2009年,中國乘用車市場規模突破1000萬輛后,國際品牌開始大舉進入。品牌實力和技術實力差距懸殊,讓中國品牌轎車的市場份額從2010年的30.8%跌至2015年的20.1%。當前,中國品牌已占據電動汽車市場絕大多數份額,但傳統車時代的經驗教訓不能忘,應時刻警惕國際品牌“摘桃子”。
曹忠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大眾汽車2025年計劃全球銷售1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中國市場將超過65萬輛。通用汽車擬于2020年前國產10款電動車,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銷量目標為15萬輛,2025年50萬輛……
“不久前發布的《關于完善汽車投資項目管理的意見》,為在中國擁有兩家乘用車合資企業的跨國公司,打開了一扇新能源汽車‘再合資’之門。”前途汽車董事長陸群坦言,這項政策有利于激活市場、增加供給。希望國內車企摒棄“賺快錢”的想法,更多聚焦新一輪技術引進能為自己帶來哪些核心競爭力。
新技術為車企轉型升級提供良機
“智能網聯與新能源的結合,給中國汽車產業追趕國際先進水平提供了機會。”曹忠說,日前發布的《國家車聯網產業體系建設指南(智能網聯汽車)(2017年)(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智能網聯汽車是搶占汽車產業未來戰略的制高點,是我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由大變強的重要突破口。
不久前,“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成立,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國內企業也紛紛落子。上汽集團與中國移動、華為簽署協議,提前布局5G時代蜂窩車聯網產業。百度發布“阿波羅計劃”,基于“AI+大數據”的自動駕駛平臺對開發者開放。
“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這么多全新技術在同一時間出現,給中國企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FMC總裁兼聯合創始人戴雷博士說,“我相信5至10年之后,一定會有兩到三家中國智能電動車平臺企業,躋身全球領先行列。”(記者 王政)
全球第一輛Model 3正式下線了。對于汽車產業而言,這是歷史性的時刻。它不僅意味著電動化浪潮的加速到來,同時也意味著智能化浪潮加速到來。傳統汽車產業,毫無疑問會受到巨大的沖擊。
全球第一輛Model 3正式下線了。對于汽車產業而言,這是歷史性的時刻。它不僅意味著電動化浪潮的加速到來,同時也意味著智能化浪潮加速到來。傳統汽車產業,毫無疑問會受到巨大的沖擊。
面對能源危機和大氣污染等問題,電動汽車在清潔能源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到去年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已突破50萬輛,保有量超過了100萬輛,在全球的占比達50%。
自2016年3月起,相關部門已發放了15個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由于大部分的新勢力造車企業,都是以新能源車切入,并且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一旦停止發放,意味著很多正在申請和即將申請的企業都會受到影響。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于3月7日9時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財政部部長肖捷、部長助理戴柏華就“財政工作和財稅改革”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肖捷:對于法制晚報這位記者朋友提到的新能源汽車騙補問題,我想首先告訴大家,財政補貼資金不是“唐僧肉”。
以北汽新能源為例,記者了解到,2017年,北汽新能源銷量目標為17萬輛,這意味著,在去年完成5.2萬輛的基礎上,北汽新能源將挑戰226.92%的銷量增長。
在經歷了2016年的騙補和處罰之后,相關部門對申請補貼的新能源汽車的資質開始重新審定。《通知》要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的申報資料包括,企業承諾書、《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申請書、車輛主要技術參數、產品檢測項目以及其他證明資料。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不少生產企業的產品質量管控能力不足,產品安全隱患和風險也相應增加,加強安全管理刻不容緩。工信部明確,生產企業發現新能源汽車產品存在安全等嚴重問題應當立即停止相關產品的生產、銷售,采取措施進行整改。
1月1日起,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策正式實施。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市場發現,由于2017年的車輛價格廠家還未敲定,地方補貼細則也還未出臺,為避免不必要的糾紛,不少經銷商只能暫停賣車。以北汽新能源EU260車型為例:對于在春節前購車的用戶,由北汽新能源出資承擔補貼政策退坡的4.4萬元差價,讓利給終端消費者。
中國將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希望以此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做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
工信部此次不僅公布了針對“騙補”企業的處罰,同時還完善了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堵住了“騙補”漏洞。還將加強車輛使用情況的考核以及監管制度,實施動力電池統一編碼制度,加強對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市場抽樣核查,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
今年9月份《鄭州市鼓勵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若干政策》出臺后,配套的具體實施細則何時出臺一直備受關注。除享受純電動乘用車購車補貼和使用環節補貼外,市財政另外給予每輛3萬元的推廣應用補貼資金。
今年9月份《鄭州市鼓勵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若干政策》出臺后,配套的具體實施細則何時出臺一直備受關注。
柳崇禧認為,充電設施建出來后,沒有人充電,這是個問題,所以,要根據汽車的推廣量,配建充電樁。
在電動汽車的“后補貼時代”里,除了政策激勵,電動汽車的市場化推進才是產業發展的長遠目標,為此企業也在做諸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