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數基金公司掙扎盈虧線之下 8成盈利要進貢
有了管理規模,才會有管理費入賬。然而面對不斷的贖回,高企的渠道費,基金公司要達到200億的管理規模才能勉強保本有所盈利,否則只能掙扎在生存線下。《金證券》記者發現,目前證監會公告成立的80家基金公司中,規模不到200億的基金公司高達39家,占比48.75%。這些基金公司人事動蕩不斷,生存較為艱難。
8成盈利要進貢
基金公司成大股東“抽血機”
在基金這行,大股東絕對屬于說一不二的爺。
一業內人士向《金證券》記者透露,基金公司每年靠管理費等賺到手的利潤,首先要給大股東“納貢”。刨掉至少80%的“肉和湯”后,省下的20%才會給基金公司“吮吮味兒”——支配房租、水電、人員工資、發行費用等運營花費。
這意味著,基金公司成了大股東的抽血機、現金奶牛。
“這是很正常的比例。”一家基金公司的大股東方人士在與《金證券》記者溝通時表示,基金公司的股東間根據不同的出資比例進行合理劃分利潤。作為股東方,有權利向基金公司要求最大化上繳利潤。作為基金公司,也有義務向大股東繳納利潤。
在行情好的時候,“現金牛奶”盡義務倒也罷了,但如今股市持續低迷,情況就不一樣了。一般而言,基金公司要達到200億的管理規模才能勉強保本有所盈利,但目前證監會公告成立的80家基金公司中,規模不到200億的基金公司高達39家,占比48.75%。
“婆媳關系”難處
高管、大股東間普遍不協調
年景好的時候,剩下的20%也還能對付得過去,但股市長期低迷,讓基金公司不得不精打細算,能省則省。
《金證券》記者了解到,為了省錢,許多基金公司都把辦公地從繁華區域搬到“清靜”的地方,人員成本也是一降再降,往死里壓縮。
“薪水一降再降,錢拿得越來越少,有門路的研究員、風控員、交易員等都跳走了。”一家小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訴《金證券》記者,現在基金公司不管是基金經理還是其他員工,壓力都很大。為了生存,一人頂兩個用的情況很普遍。
這樣的局面對基金公司團隊構成了重大的挑戰,并且很容易激化高管與大股東之間的矛盾。
“基金公司最難相處的就是大股東跟高管之間的關系。”一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告訴《金證券》記者,不夸張地說,現在至少有八成以上的基金公司高管與大股東之間的關系不協調。不管是目前最強大的華夏基金,還是最弱小的國金通用,都逃不脫公司治理層面的這一經典難題。
“很多大股東就像婆婆,不但要有好的結果,還喜歡給媳婦整一堆各式各樣的條條框框。”該人士表示,股東與高管在經營思路、文化理念方面,或多或少都會存在分歧,如果基金公司內部還算規范,那就看雙方磨合、溝通的情況了。要是公司里面一股獨大,或者管理層非常強勢,難免會搞得股東方和經理層關系很緊張,甚至鬧崩出現“他留我走”的局面。
《金證券》記者統計了解到,在目前的80家基金公司(剔除8家未發行過產品的次新基金公司)中,規模低于100億的小規模基金公司有21家,在這21家基金公司中,自2012年6月份以來,9成以上都換過了高管。
“不停換人是正常的。”一排名末十位之內的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金證券》記者表示, “真想不通,金融大資管趨勢下,基金牌照又不值錢,基金公司開一家虧一家,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人參股基金公司。”
(管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