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托管利益鏈被打破 外資銀行分享49億"橫財"
“有點小期待,雖然說難以打破五大行壟斷的局面,但畢竟選擇越多越好。”上海某基金公司高管說,雖然短期不會產生大的影響,但或打開了基金利益和業務格局調整的口子。
在傳統的基金利益產業鏈上,主要分享者是獲得托管資格和代銷資格的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和獲得代銷資格的券商。據天相投顧的統計,2012年19家托管行共托管了1112只基金,收取共計48.71億元托管費。其中,五大行分享了近9成的收益,高達43.15億元。
外資銀行對這塊業務早就向往之。包括東亞銀行、渣打銀行和匯豐銀行等在華法人外資銀行的相關高管,均在不同場合表達了對基金托管業務的渴望。今年2月份,監管層放行外資銀行基金代銷資格后,目前已有5家外資銀行提交資格申請。
中國托管費利潤較高
日前,包括渣打銀行、匯豐銀行等多家外資銀行的相關人士均向時代周報記者確認,“目前正在積極申請基金托管業務中。”但都同時表示暫時無法透露具體的情況。
其實,“外資銀行早就希望可以做基金托管這塊業務,現在放開口子,我稱之為外資銀行的"飛來橫財",因為是躺著賺錢。”新浪基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莊正告訴本報記者。
莊正解釋說,托管銀行的實際托管成本不會超過0.08%,但現在一般基金被收取的托管費率則是在0.25%-0.3%之間。
據了解,和基金相關的費用有管理費(基金公司收取)、申購/認購費與托管費等。而托管行每年都通過基金托管業務獲取豐厚收益。據天相投顧的統計,2012年,工商銀行(601398)、建設銀行(601939)分別收取托管費14.29億元和11.85億元,合計占5成以上;中國銀行(601988)、農業銀行(601288)和交通銀行(601328)分別收取托管費7.54億元、5.57億元和3.9億元。
“另一方面,海外托管費率是靈活的,沒有下限,利潤并沒有中國高。”莊正說,目前國內基金托管的費率基本上是約定俗成,保持一致而不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