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裂變重構券商系基金 多家公司股權臨考
近期有關國泰君安為了開展公募業務而出售 國聯安基金股權的消息,擾亂了基金市場一池春水。“這個消息傳了很久了。”曾在海外知名 基金公司PIMCO工作的老肖說。而PIMCO公司大股東即德國安聯 保險 集團,后者與國泰君安于2003年4月共同發起設立國聯安基金公司。他透露,國聯安和國泰君安在管理上合作得并不順暢,具體原因不得而知,但是這或許是國泰君安覺得不如自己開展公募業務的原因之一。而有基金分析人士認為,目前國聯安的業績穩定,且投研團隊是其史上最好的,國泰君安不見得會拋棄它而從零開始高成本地打造公募業務。
盡管目前相關券商和基金公司尚未對這一傳聞表態,但真實地折射出當前資管市場最新的變化:監管層允許券商等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業務后,眾多券商正對以設立子公司的形式開展公募業務躍躍欲試,但目前在法律法規層面還存在諸多限制。如果券商為了合規放棄目前參股、控股的基金公司,這意味著至少12家券商系基金面臨著股權變動的風波。顯然,對于券商而言,開展公募業務的春天,美麗卻并不易得。
多家券商系基金股權“臨考”
今年2月18日,證監會公布了《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 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允許符合條件的券商、保險和私募等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業務。假如國泰君安要自己開展公募業務,就必須對國聯安的持股降低到50%或以下。《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基金管理公司的單個股東或者有關聯關系的股東合計持股比例在50%以上的,上述股東及其控制的機構不得經營公募或者類似公募的證券資產管理業務。”
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與國泰君安面臨同種問題的券商并不在少數。根據金牛理財網的不完全統計,目前57家被券商參股的基金公司中,已至少有12家基金公司的券商股東持股比例超過50%,如 申萬菱信基金被 申銀萬國持股67%, 海富通基金被 海通證券 持股51%, 紐銀梅隆西部基金被 西部證券 持股51%。如果這些券商想再辟“門戶”,極有可能舍棄已有基金公司的股份,基金業在今年內或將面臨一波券商股東股權變動。
擺在券商面前的“攔路虎”還不止這一個。“控股50%以上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我們的問題是‘一參一控’。” 光大證券 資產管理部的老劉(化名)表示。根據《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第十一條規定,一家機構或者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機構參 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2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1家。這意味著,如果券商已經參股兩家基金公司,無論是直接申請公募牌照或者設立資管子公司來開展公募業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根據金牛理財網的不完全統計,目前至少有9家券商是兩家基金公司的股東,分別是 長江證券 、 興業證券 、申銀萬國證券、 華泰證券 、 海通證券、 廣發證券 、光大證券、 東北證券 和長城證券。老劉所在的光大證券即控股光大德保信基金、參股 大成基金。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如果他們不想再開展公募業務,這些就不是問題。恰恰券商發公募的積極性非常高。”老劉則稱,多家券商正在與監管層協商,要求對券商“豁免”“一參一控”。“由于面臨該問題的券商較多,證監會正在考慮修改這一規定。現在我們都在等正式的批文。”老劉說。
此外,券商還面臨第三只“攔路虎”——高管兼任問題。在華泰證券資產管理部任職的老田(化名)表示,“我們參股了 華泰柏瑞基金和 南方基金,都向兩家公司派駐高管,如果再開展公募業務,就直接跟基金法沖突了。”
根據新《基金法》第十九條,公開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從業人員,不得擔任基金托管人或者其他基金管理人的任何職務。這意味著,如果某券商控股或參股基金公司并派出高管兼任的話,該券商將不能再申請公募牌照。
“大”轉“公”不得已
“基金法是上位法,要修改是比較難的。何況剛剛才修訂完,不可能馬上修訂。”老田很苦惱,“我們現在只能通過設立資管子公司來做公募了。”
資管子公司是獨立法人資格,可以規避這一問題。但是在老田看來,券商“大集合”被叫停,又不能馬上發公募產品,則面臨長達六個月的空檔期。目前“大集合”被叫停的難題,這一定程度迫使券商將“大集合”轉為公募基金。
據悉,近期證監會發布內部文件《關于加強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的通知》(又稱“26號文”),叫停了券商此前做得如火如荼的類似公募產品的“大集合”(即投資者超過 200 人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自6月1日后券商只能以公募業務取而代之。根據 國金證券 的數據,截至 2012年底,券商的大集合產品達到大集合產品320只,僅2012年就發行873億份,如果不能開展公募業務,券商將失去一塊大蛋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