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需要“誘惑” 但更須要“安全”
一周財評
精靈般的西藏松茸、浙江的冬筍、查干湖的魚……央視的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誘惑》出人意料地火遍大江南北。筆者以為,火的根本原因是這些原汁原味、土法炮制的美食大多數人在現實中根本吃不到,胃口被吊起,只能垂涎欲滴地看電視過癮。可見國人對“吃”這個事已經相當忐忑,這樣看來《舌尖上的誘惑》更是一部關于鼓勵你吃國貨的教育片。
上一周,各大媒體上關于食品安全的新聞接踵而來。3月5日,正在京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朱張金帶著300種有害食品來開會,還現場向記者和代表們進行演示,成為了兩會上的“焦點人物”。這位海寧市華豐村支部書記先是拿出了一包黑花生,“現在不是流行黑色嗎?黑色意味著健康。”然后,朱張金代表拿出一個玻璃杯,放入10顆黑花生,沖進一杯開水,開水頓時變成黑色,令眾人咋舌。
這廂國產食品安全問題頻頻曝光,正在人們把希望寄托在進口食品上的時候,“洋貨”也照樣被揭了短。
今年年初,歐盟爆出了“馬肉風波”食品丑聞,在西班牙和愛爾蘭生產的漢堡包被曝含有馬肉后,經過一系列檢查,法國、德國、意大利、捷克和瑞典等國家的牛肉產品也被發現含有馬肉成分。“馬肉事件”攪亂的不僅僅是歐洲,日前南非羊肉干中竟查出長頸鹿肉。
無獨有偶的是,據法國《夏朗德日報》報道,近期一些法國干邑白蘭地酒被裝箱滯留在深圳碼頭。原因是酒中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含量嚴重超過了中國新出爐的塑化劑殘留值方面的標準。一位網友評論,茅臺被爆超標了,酒鬼酒“鬧鬼了”,這下喝洋酒也不放心了。就連深受奶爸奶媽們追捧的“洋奶粉”,也被爆出是不少中國企業在國外貼牌生產的,采用“迂回戰術”專供國內。
筆者以為無論是“洋食品”還是“土食品”,令人放心的才是好食品。要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必須加大監管力度。昨日,“中編辦”表示將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來從體制上解決監督問題,無疑是個重大利好。中央編辦副主任王峰解釋說,本次改革組建的正部級單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就是要從體制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我們的舌尖需要“誘惑”,但更須要“安全”。
貨幣收緊的可能性增加
2月份中國物價、外貿等一系列經濟數據于周末紛紛出爐,顯示經濟企穩回升的勢頭較為明顯。分析人士認為,基于物價抬頭、順差走高等因素,下一步我國貨幣收緊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數據顯示,2月份我國CPI同比上漲3.2%,較1月大幅上升1.2個百分點,創下10個月來新高;同時,2月份我國出口同比增長21.8%,增速雖較1月份略有回落,但依然保持了較強的增長態勢。其中2月份貿易順差為152.5億美元,比1月份的291.5億美元有所回落,但與去年同期的逆差形成強烈對比。
市場人士認為,在物價進入新一輪上升期、外圍市場有所好轉的背景下,我國貨幣政策收緊的概率正在加大。
中國銀行經濟學家宗良認為,2月份的順差會推升外匯占款的增加,人民幣將面臨升值壓力,基于回收流動性的需要,貨幣政策可能會適度收緊。
數據顯示,1月份我國外匯占款實現6000多億元的增長,創出歷史最高紀錄,導致年初市場流動性呈現過度寬松狀態,而央行亦不得不于春節后首周于公開市場開展了9100億元的巨額貨幣回籠。有市場人士近期預測,2月份我國外匯占款增量也將達數千億元的規模,市場流動性依然較為充裕。
歷史規律顯示,市場流動性狀況一定程度上與貨幣調控松緊程度密切相關。受去年年中資金外流等壓力影響,市場流動性趨于緊張,央行自2012年中開始放松調控力度,兩次下調準備金率和基準利率,信貸亦隨之迅速擴張。
瑞銀證券首席特約經濟學家汪濤判斷,當前的政策基調可能會繼續維持一段時間,但隨著經濟復蘇、通脹和房價進一步攀升以及對過度投資和金融風險的擔憂再度浮現,預計政府將開始收緊信貸,政策收緊的時點最早可能在4月份。(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據新華社)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