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一拖多”節省了開支業績卻不盡如人意
新年伊始,基金發行出現井噴。證監會最新公布的材料顯示,今年以來到3月1日,證監會共受理了30只基金產品的募集申請。另外,去年還有51只基金產品提出募集申請而尚未發行,其中31只今年已獲準發行。
伴隨著基金產品的大量發行,記者發現,基金經理“一拖多”(一名基金經理管理多只基金產品)的情況越來越普遍。這不禁讓投資者擔心:基金經理身兼數職,如果是同類產品,難免出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情況;如果是不同產品,基金經理有時間、精力管理好嗎?
161位基金經理管理3只以上產品
同花順iFinD統計顯示,目前基金經理“一拖多”已是普遍現象,“一拖二”以上的占比在一半左右,多的甚至達到“一拖五”、“一拖六”。如匯添富基金經理曾剛管理的基金產品達到6只,管理的產品為貨幣基金或混合債券基金。工銀瑞信的基金經理何江管理的基金有5只,均為被動指數基金。大成基金的基金經理王立管理的基金也有5只,均為貨幣基金或混合債券基金。
最夸張的要數金元惠理基金,其基金經理晏斌不但管理的基金產品達到6只,而且基金產品橫跨了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和股債平衡型基金三大類。據悉,晏斌去年底才入職擔任金元惠理基金的基金經理,而且在進入金元惠理基金之前,并未擔任過基金經理這一職務。
至于“一拖三”、“一拖四”的基金經理就更多。博時基金的基金經理過鈞雖然管理的是3只基金產品,但卻橫跨了QDII基金和混合債券基金兩大類。
Wind數據顯示,目前共有基金經理840名,管理著1258只基金產品,平均每人管理1.5只;一人管理兩只以上產品、也就是“一拖多”的基金經理有455位,占比超五成,有161位基金經理管理著3只或以上的產品。而在去年9月底時,只有約250位基金經理管理著至少2只以上的公募產品,管理3只以上的約有50位。也就是說,不到半年時間,“一拖多”的基金經理就翻了將近一倍。
節省了開支業績卻不盡如人意
為何基金經理“一拖多”越來越普遍。昨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管理人員向記者透露了個中的奧妙:雖然現在基金發行的數量不少,但由于行情不是很好,新發行的基金普遍規模較小。“新的基金產品能發行3到5個億的規模已經很不錯了,2到3億的規模是普遍現象,有的甚至只有1億元左右的規模。”如晏斌管理的6只基金產品中,規模最大的也就3.67億,其他都不到1億元,最小的甚至只有0.58億元。
基金公司發行基金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賺錢,但如此小的規模,要靠管理費賺錢就有點難了。這位管理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2億元規模的基金產品為例,1.5%的管理也就300萬元,通過銀行等渠道銷售,銀行就要拿走一半也就是150萬元管理費,剩下的只有150萬元。而現在基金經理的行情普遍在100萬元左右,如果再聘請一個基金經理,基金公司基本上就沒錢賺了。
這位管理人員分析說,基金經理“一拖多”的情況大多發生在債券、貨幣、指數基金等低風險產品中,這類產品性質類同,多管理一只產品,增加的工作量有限,一個基金經理大多能夠應付。個別基金經理橫跨股票基金、股債平衡型基金、債券基金或QDII基金,管理難度就太大了。
事實上,“一拖多”基金經理的業績大多平平,甚至遠遠落后于基金經理的平均業績水平。如曾剛管理的貨幣基金,今年以來凈值增長率均不到1%。長盛基金公司管理3只基金產品的基金經理楊衡,其管理的長盛添利30天理財A的任期回報為0.9812%,同類基金的平均回報為4.4516%;添利60天理財A的任期回報為0.7111%,同類基金則為4.0403%。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