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社交營銷頻現不當言行引起監管關注
公募基金在營銷上從來不缺“花招”。隨著微博、微信、二維碼等社交平臺和新型傳播形態的崛起,公募基金也乘勢搭了一回科技“高鐵”。然而《金證券》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技術型”營銷不但沒有收到滿意的效果,反而引起監管部門的“特別注意”和公募基金資深人士的批評。
紅包上千公關名微博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財經公關給我微博里發私信,問我能不能做點微博合作,有的不認識,也有的是熟人,真是煩不勝煩。”作為公募基金研究領域的扛鼎人物,C先生的個人微博擁有10多萬粉絲,不僅匯集財經界眾多知名人士、傳媒記者,更有大批基金投資者。
2011年,C先生正式開通微博,隨后幾乎每天都在微博上發布自己對于基金的觀點,因為點評客觀、見解獨到,吸引了行業內各個層面人士的關注。到目前為止,翻看其微博已成為業內很多人每天的必修課。正是這樣的粉絲資源和名聲積累,使其成為財經公關的“第一合作目標”。
C先生對《金證券》介紹,一般新產品出來時,財經公關或是基金公司的人會主動聯系,要求自己在微博中定向點評、宣傳或轉發相關微博。“因為我從來沒有答應過,所以不知道具體的合作費用是多少,不過對方曾暗示過如果真合作,一條微博千把塊錢紅包應該是有的。”
C先生的經歷并不是個案,《金證券》記者從幾位知名公募基金研究員口中,也獲得相同的說法。
微信、APP一個都不少
除了微博,公募基金還把眼光瞄向興起不久的微信。《金證券》記者從業內了解到,多家基金公司和財經公關已關注到微信營銷的潛力。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公關部門正在研究微信營銷的可能性。“2013年新基發行密度比較大,通過這些新技術來營銷是必須的。”
上述人士補充稱,之所以看中微信營銷渠道,是因為發現目前活躍在微信上的用戶很多都是“素質、身家比較高”的目標客戶。“我自己身邊就有一些上市公司的高管、創業公司人士、甚至是國外回來的風投朋友注冊了微信賬號,年紀都在30歲左右,接受新事物快,理財和投資意識強,所以我們覺得微信營銷還是很有發展空間的。”
據悉,該人士所在基金公司,在對產品營銷的投入上一直排在行業前列。“今年我們打算有一個相對系統的安排,整合微博、微信、APP軟件、二維碼等平臺和技術,有重點地營銷。”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目前大部分基金公司都開通了官方微博,一部分還建立了自己的APP資訊軟件,個別基金開始在自己的微博上利用二維碼搞起了一些營銷活動。
不當言行引起監管關注
雖然基金公司“想法”很美好,但《金證券》記者了解到,到目前為止這些技術性營銷方式不僅沒帶來眼球效應,反而引發監管部門的“特別注意”和行業資深人士的批評。
近日,《金證券》記者致電多家在新型社交平臺上有過“營銷經歷”的基金公司,對于投入與產出的回報,對方的回答幾乎都是“沒有辦法測算”。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人士直言,“做一個APP軟件雖然可以提升公司專業化形象,但軟件的開發、維護費用都比較高,并且很難在基金銷售上看出反饋結果。”他說,“去年以來公司業績并不好,一方面各項費用都在壓縮,另一方面領導又要求宣傳上要與時俱進,所以我們很難做。”
C先生告訴《金證券》記者,自己曾多次發現基金在微博上的一些宣傳營銷話語講得不規范:如新基金發行不滿三個月,即在微博上宣傳業績;只提收益,不提投資配比,避重就輕誤導投資人等。C先生說,“這也是我沒有答應財經公關搞合作的主要原因。”
他表示,過去一年自己曾多次和監管部門的人士聊起公募基金利用新技術平臺宣傳的問題,監管部門人士也向其征求過對于公募基金這一新型營銷方式的看法,實際上監管部門一直有意醞釀相關文件或是更為具體的法規,以約束公募基金在新技術社交平臺營銷中出現的不當言行。
C先生稱,“相信今年監管部門的函件或法規會下發各個基金公司,如何利用新技術社交平臺進行合規宣傳將是今后基金公司面臨的重要問題。”(記者 胡春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