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全球資源等5只基金瀕臨清盤紅線 清盤或自救
去年12月以來,股基全線反彈,但也難掩上百只基金規模低于億元的現實。在5000萬元清盤紅線面前,部分基金欲通過自購進行自救。
華商基金今日宣布,將于1月25日運用公司固有資金申購(愛基,凈值,資訊)證券投資基金,持有期不少于6個月。由于去年四季度,該基金份額遭遇大量贖回,從三季度末的1.36億份下降至3657萬份,四季度末基金資產凈值為6114萬元,離5000萬元清盤紅線已不遠,因此被業內人士認為是避免被清盤的自救行為。
根據《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當基金資產管理連續20個工作日低于5000萬元,就會遭遇清盤。但現實是,基金公司往往可通過幫忙資金或自購的方式來逃避“連續20日”的監管。如去年12月8日,長安基金就宣布,將通過代銷機構申購旗下股基(愛基,凈值,資訊)450萬元。從剛發布的四季報可發現,截至去年年底該基金總份額僅剩0.59億份,總規模5497萬元,如果不是年前突擊自購的話,已落于紅線下方。
目前,已發行的基金數量已超過1000只,但大多數基金不得不面對規模縮水的現實。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基金業已有261只基金規模低于2億元,占全部基金數量的兩成以上。其中資產管理規模低于1億元的就有120只,而國聯安紅利股票、銀華上證50等權重ETF聯接、國投瑞銀新興產業混合、建信全球資源和富國中國中小盤股票基金等5只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已落入5000萬元的警戒線以內。這些基金的出路要么是“清盤”,要么是自救。不過,目前為止,基金業中還沒有清盤的基金。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代宏坤認為,這是不正常的現象,也阻礙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在行業向市場化發展的過程中,“退出”是個繞不過的主題,未來隨著基金發行數量的快速上升,規模逐步迷你化是必然的,大規模的基金會是少數,通過合并或清盤淘汰一些長期業績不振、成本較高的基金,對于投資者來說更具有正面意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