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基金掀發行小高潮 財富管理成為香餑餑
新華網上海1月15日電 3.6萬億元:較2011年上漲30.53%!基金業在經歷了兩年多的瓶頸期后,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在A股市場持續低迷的背景下,這一突飛猛進的表現無疑得益于理財基金的興起。隨著金融業混業經營時代大幕的拉開,基金財富管理業務將迎來巨大發展空間。
新基金掀發行小高潮
新年伊始,新基金發行就出現大塞車,百余只新基金排長龍爭搶為數不多的發行渠道。
統計顯示,2013年以來,在發及待發新基金已突破100只大關,僅1月5日一天就有13只基金獲批。部分基金公司手握4只及以上批文。
其中,嘉實基金旗下的嘉實中證中期企業債指數基金和嘉實中證500ETF同時上柜;南方基金旗下的南方理財30天債券型基金和南方中證500ETF“雙基”齊發;國泰基金[微博]旗下的國泰金泰平衡混合和國泰國證房地產行業指數分級基金剛一推出,國泰國債ETF又啟動了發行程序。這一系列眼花繚亂的發行可謂掀起了2013年基金發行的小高潮。
分析人士認為,在基金產品“審批制”改為“備案制”之后,基金公司申報產品的數量和類型不受限制,助推了新基金上報的高潮。
記者獲悉,不少老牌基金公司都加快新基金的發行計劃,部分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甚至計劃2013年發行20只以上的新基金。
不過,國投瑞銀基金[微博]副總經理劉純亮在接受采訪時稱:“我們今年發行新基金還是準備根據市場需求來看,不會盲目發產品。畢竟基金運營有較大的成本,因此更希望追求有質量的增長。”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峰[微博]預計,2013年公募基金將發行700多只,私募基金有望發行公募產品300多只,合計將突破1000只。這個增長速度將給股市和財富管理行業帶來很大影響,原來潛水的財富管理產品有望紛紛浮出水面。
股票型基金失寵 理財基金風頭漸勁
從近期大量發行的基金來看,由于A股市場的持續低迷,股票型基金的“風頭”已經逐漸被理財基金蓋過。華夏理財21天、匯添富理財21天、南方理財30天、廣發理財30天均在1月中旬密集發行,成為新基金市場的一大亮點。
國金證券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師張劍輝介紹,由于短期理財基金收益主要來自銀行協議存款,而銀行協議存款的利率水平和基金公司的議價能力密切相關。2012年末,受益于資金面階段性趨緊,短期理財基金的周平均七日年化收益不斷攀升。作為2012年的創新產品,短期理財基金可謂占據了當年新發基金的半壁江山,而其超強的“吸金”能力更讓股票型基金望而興嘆。
金牛理財網數據統計,從新發基金類型來看,2012年固定收益類產品數量占全部新發基金數量的近半數,規模更是占據新基金首發總規模的76%,成為近來新基金當之無愧的主力。
相對而言,資本市場的低迷也使得股票基金發行量縮水,數據顯示,權益類基金產品整體延續了近兩年的迷你型路線,除了滬深300ETF等少數產品規模較大,其余普通主動管理的權益類基金多數首發只有數億元。
資金搬家已然出現,只是這次并非從銀行存款流入股市,而是從股市流入理財市場。“理財基金的出現無疑是基金業很好的嘗試,這將改變基金業備受爭議的同質化嚴重的現象。”劉純亮說。
金融混業經營時代 基金迎來巨大發展空間
基金業發展十余年來,正面臨著角色定位和轉型之惑。在富國基金總經理竇玉明看來,整個中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的新時代序幕已經拉開,未來幾年將是財富管理行業出現較大變局的一個階段。
在晨星(中國)研究員王蕊看來,隨著金融業混業經營的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的放開,基金業面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不僅可以做公募業務,還可以做專戶業務,未來基金公司成立子公司做信托、PE業務也將成為可能。
不過,對于去年已邁入“千基時代”的基金業而言,繼續“跑馬圈地”能否扭轉“賺了規模賠了利潤”的尷尬境地?3.6萬億元的資產管理規模會否再被質疑為“虛胖”嚴重?
竇玉明也承認,目前中國的基金公司同質化發展嚴重,對于基金業而言是一大隱憂。在財富管理行業放開之后,基金相比其他金融機構并不占據優勢,因此需要重新定位。
市場化定位、錯位發展將是基金業未來發展尋求的方向。2013年1月1日新基金發行“備案制”的實施為市場化定位奠定了基礎。
王蕊說:“基金業‘備案制’必然令個別基金遭到淘汰,公募基金清盤也將隨之出現。優勝劣汰、強者恒強將成為未來基金業的發展趨勢。”
或許,長期如同“僵尸”般存活于市場的迷你基金,2013年將不再是“狼來了”。只有如私募基金般實施優勝劣汰機制,才能真正保護投資者利益,同時也挽救基金公司“賺了規模賠了利潤”的窘境。(桑彤、王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