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七成股基成立以來縮水 過半產品規模減半
作為創收利器,偏股型基金的規模通常都決定著一家公募基金的“生活質量”,甚至是該公司能否堅持下去的關鍵所在。
而統計數據顯示,這個公募全行業最核心的“優勢”業務卻表現一般,截至《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發稿,有74.75%的偏股型基金自成立以來至今規模呈“縮水”狀態。業界普遍認為,除傳統意義上的業績不盡如人意之外,也包括公司品牌不被認可等因素,但大量“幫忙資金”的撤離或許才是癥結所在。
120只基金縮水超八成
規模縮水似乎已經成為近些年公募基金業的常態,尤其是偏股型基金更是受傷頗深。Wind統計數據顯示,在有可比數據的713只偏股型基金中有533只自成立以來規模呈現縮水態勢,占比達到74.75%。
據Wind統計數據,股基“縮水王”非方正富邦基金[微博]旗下的創新動力莫屬。這只成立于2011年12月26日的股票型基金是方正富邦基金旗下的第二只公募產品。記者查閱其成立公告發現,作為一家新成立的基金公司發行的產品,其在2011年全年疲弱的A股市場中首募13.14億份的規模,被業界稱為“奇跡”。但奇跡并未一直延續,該基金的最新份額規模為5206萬份,短短一年其“縮水”比例達到96.04%,“傲視”所有“縮水”偏股型基金。
緊隨其后的是“老十家”之一的長盛基金[微博]旗下的同祥泛資源。2011年10月27日,長盛基金發布同祥泛資源基金合同生效公告。根據該公告,該基金在經歷兩個月的辛苦募集之后共計募得資金9.42億份。但其最新規模僅為5602萬份,縮水94.05%。
而據統計數據,自成立以來規?!翱s水”幅度超過九成的偏股型基金數量達到25只;“縮水”比例超過八成的產品更是達到120只;“縮水”比例過半的數量為374只,占到了所有有可比數據的713只偏股型基金的52.45%。
規模增長“老馬識途”
讓行業人士感到欣慰的是在整體呈現縮水的情況下,依舊有不少偏股型基金自成立以來實現了規模的正增長。只是記者梳理發現,在這些規模實現增長的基金之中,多數都是老基金產品。
規模正增長第一的是嘉實基金旗下的滬深300ETF聯接。資料顯示,嘉實滬深300ETF聯接成立于2005年8月29日,成立規模僅為8.67億份,然而截至記者發稿其規模已經增長至最新的436.35億份,規模增長達到驚人的49倍之巨。
而諾安基金旗下的諾安股票在2005年12月19日成立之時的規模同樣只有區區3.79億份,而隨著這些年間累計凈值增長184.07%的業績表現,成功實現規模擴張,近7年的時間內規模增長近38倍,其最新份額規模為147.78億份。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與上述規模大幅“縮水”的多數新基金相反,規模實現正增長的偏股型基金幾乎都是2008年以前發行的老基金產品,尤其是集中在2005年期間發行的產品。
“幫忙資金”之殤
對于多數投資者而言,基金管理規模的縮水很容易將其歸結為業績的不理想,以及管理公司品牌形象不太好等因素,但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業界普遍認為,短期內股基規模大幅縮水的原因更多的還是來自于行業內產品發行的“幫忙資金”現象。
顯然業績并非規?!翱s水”的唯一原因。統計顯示,在規?!翱s水”比例靠前的偏股型基金中,自成立以來凈值虧損的產品有之,凈值正增長但同樣出現規?!翱s水”也有不少。以華夏基金[微博]旗下的華夏大盤精選為例,該基金自2004年成立以來,其凈值累計增長幅度達到引領全行業的1174.30%,但其規模同樣從其成立之時的19.28億份縮水至最新的3.26億份,縮水比例達到83.08%。當然,這其中也有該基金自牛市以來經歷長期“封閉”的原因。受市場轉暖以及產品規模縮水的影響,該產品終于在2012年12月末宣布打開申購與定投。未來,華夏大盤精選能否恢復“霸氣”,值得投資者拭目以待。
另外,規模縮水比例靠前的基金以新基金以及次新基金為主。數據顯示,縮水比例靠前的偏股型基金大多數成立于最近兩年間,而這段時間正是A股市場疲弱,偏股型基金發行時都需要“幫忙資金”伸出“援手”最嚴重的時間。
“新基金發行之時由于擔心規模太少顏面上‘掛不住’,所以幾乎各家公司都會努力去尋找‘幫忙資金’?!蹦戏侥郴鹑耸繉τ浾弑硎荆暗@些幫忙資金‘太忙’,以至于成立之后產品規模大幅縮水成為行業現象?!?/font>
似乎業內人士已然認識到了“幫忙資金”的利與弊,但不少受訪者依舊表示,基金規模增長與否長期來看依舊取決于其業績表現,尤其是業績表現穩定以及公司品牌形象等傳統因素,“隨著持有人投資理念的日益成熟,未來基金的規模也將日益穩定?!鄙鲜瞿戏侥彻紭I人士表示。(程亮亮)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