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億基金會投資胎動 公募信托和銀行謀求搶灘
信息披露與內控能力存疑
金融機構的嗅覺總是特別敏銳,這一次他們盯上了剛剛萌動的基金會投資市場。
消息人士透露,近期,包括銀行、信托、公募基金等在內的不少機構都開始有意與國內基金會行業進行接觸,謀求不同形式的合作。有先行者已完成第一步的搶灘。
來自基金會中心網的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全國各類基金會已發展至2912家,并以平均每年20%的增長率刷新這一數據,總資產更是高達604億元。
而與國外情況大相徑庭的是,截至目前,國內大部分基金會暫未開展投資活動,個別涉水者投資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以及投資收益率依然維持較低水平。所謂收益,絕大多數只是單純依賴存款利息來獲取微薄的賬面回報。
據記者了解,2011年度,共有660家基金會參與資產投資,總規模204.23億元,但獲得的總收益僅為6.97億元。很多基金會雖參與了投資活動,但投資收益依然為零,甚至出現虧損。
基金會中心網相關負責人稱,“除了缺少專業團隊是客觀存在的短板外,基金會因為自身的角色定位,在投資方面是極端的風險厭惡型,只求穩妥,缺乏爭取高回報的動力。而慈善資金被拿來投資,往往也很難被社會公眾所接受,但為了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這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必要性。”
面對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加之通過捐贈單一渠道募資的不穩定性越來越大,基金會也開始考慮通過投資進行彌補,期望利用不同模式實現管理資金保值增值的需求空前強烈。
眾多資產管理機構也正是看準了基金會行業的這一需求,開始低調布局。據了解,長安信托便為涉水較早者,此前已有南都公益基金會大手筆認購了其發行的信托產品,而國內某大型公募基金負責人也透露,已通過分級基金等方式,與一些基金會達成合作。
在初步參與市場化投資的基金會中,目前運作最成功的當屬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聘請了專業投資團隊進行運作,并設立了收益考核指標。有數據顯示,在近五年的運作中,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投資年均收益率高達10%。
南都公益基金會也曾在2007年通過二級股票市場獲得巨大投資收益,而隨著2008年后股市行情江河日下,南都公益基金又開始了在PE基金投資方面的嘗試,合作方名單中就包括知名的紅杉資本。
當然,逐漸萌動的投資沖動背后,也潛藏著不小的風險與挑戰。首要解決的就是最為突出的信息披露和財務管理方面漏洞,否則涉水投資領域只會遭受更多質疑,并可能誘發公益資金流失。
根據基金會中心網剛剛披露的以60項評估指標為評判標準的調研結果顯示,全國有63%的基金會合規性指標披露不符合監管標準,但未按條例要求公開信息卻依然通過年檢,反映出國內基金會行業透明度總體偏低,登記主管部門未能嚴格履行監管職能。
而近期被熱議的“兒慈會”事件,也將國內基金會財務管理的混亂狀況露出冰山一角。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2011年的賬目上,一項“支付其他與業務活動有關的現金”金額為48.4億元,遠遠高于當年接受捐贈收到的現金8000多萬元,被質疑存在違規行為。
而此后兒慈會發文致歉稱,數額出現巨大偏差系財務人員失誤,導致報告中“銀行短期理財”這一數據小數點錯位,將4.75億元,寫成了47.5億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