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年終發行變成基金“刷排名”工具
進入11月之后,一些公司紛紛上柜理財基金和貨幣基金。有市場人士指出,盡管這是基金行業適應股市低迷的一種策略,但多少也有年底沖刺規模之嫌?;鸸緫プ≌邫C遇,創新產品形態,扎實做好投研,以好產品、好業績贏取基民信任,而不能把基金年終發行變成簡單的刷排名。
根據相關統計,目前排在第一陣營的公司主要有華夏、嘉實、南方、易方達、博時、廣發、工銀瑞信等7家千億級“航母”;第二陣營公司規模均在700億左右,彼此間差距不大,競爭激烈;第三陣營也同樣競爭激烈,其排名從第14位到第18位,首尾公司規模分別為621億和523億。
基金作為一種市場化的產品,需要用業績說話,講的是品牌效應。但在年終排名“步步驚心”,彼此之間隨時可能上演“彎道超車”的當下,各公司只能快馬加鞭力保排名,發行環節自然不敢懈怠。截至上周末的數據顯示,渠道中排隊發行的基金達36只之多(A、B、C分別統計),其中,理財基金和貨幣基金約占三分之一。另據統計,上周獲批將要上柜的同類型基金還有7只,這些基金的發行隨時可能改變基金公司之間的排名。
從過往數據來看,貨幣基金發行規模都比較大,對基金公司沖規模效果明顯。但是一些案例也顯示,部分公司貨幣基金在頭一年底發完之后,次年初就被投資者大量贖回,其“幫忙”色彩濃厚,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懷疑,基金公司在利用貨幣基金刷排名。而今年的情況是,由于諸多方面與貨幣基金類似,理財基金已然也成為基金公司刷排名的又一利器。此外,影響排名的還有一些正在發行和將要發行的債券基金。
客觀地說,基于績效考核的需要,基金年底發行新產品或者持續營銷沖規模無可厚非。不過,基金公司在沖規模的同時,更應注重投研方面的修為,以更有說服力的業績,吸引投資者并留住他們的心。同樣需要強調的是,在證監會鼓勵基金公司和基金產品大力創新的背景下,各公司還應敏銳捉捕政策走向,設計出更切合投資者需求的產品,以做大做強基金產業。
針對年底這種借貨幣基金和理財產品沖規模的趨勢,有專業人士建議,在對基金公司規模進行排名時,放棄按資產管理規模排名的方式,參照中國基金業金牛獎的評選方法,引進基金有效資產規模的概念。即以股票型基金1.5%的管理費率為基準,各類型基金按自身費率與基準費率的比例,對資產凈值進行折算,最后統計出基金有效資產規模。如此,或可對沖部分基金公司年底沖規模、刷排名的沖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