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資保值工具:債券和債券型基金
掌管花旗銀行中國區零售銀行業務的香港人連錦東,說話時慢條斯理,但他對外資行的財富管理業務發展狀況、競爭態勢有著深刻的思考。
“與5年前相比,現在富人越來越多想到海外投資。”連錦東說,目前私銀客戶的海外投資平臺工具,從資產保值角度看,以債券和債券型基金為主。深秋浦東,在花旗中國區總部辦公室,連錦東接受了本報專訪。
《21世紀》:你在香港和內地財富管理行業做了有二十年了,感覺內地私銀客戶與海外的差異在哪里?
連錦東:中國富人特征與海外成熟市場不一樣。中國的財富創造在改革開放30年里,第一代富人是60后、70后,相對年輕;其他成熟市場經濟黃金時期在上世紀60-70年代,比如歐美,現在富人基本上傳承到了第二、三代。
這種差異就導致理財傾向上的不一樣。首先,中國成功的企業家,在理財方面自我掌控意識很強,希望很多事情自己駕馭。其次,由于過去10年,中國有很多非常好的投資機會,比如很多人通過房地產發家致富,所以資產配置比較集中;但在國外,這種機遇較少,也就更強調資產配置的分散性,包括信托、基金、黃金及固定收益理財產品。
再者,中國富人過去對追求投資回報有很高的預期,但經過這幾年股市調整、經濟下行的壓力,他們現在也相對務實,與國際趨勢逐步接近。
另外,國內富人之前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實現財富增值,而國外重視財富如何傳承,對資產配置、安全性要求更高。不過,中國現在已開始有這種趨勢。
《21世紀》:剛才也提到,內地富人對財富管理的掌控有更高要求,那么你們如何與客戶建立信任關系,以獲得更多客戶?
連錦東:與5年前相比,現在富人越來越多想到海外投資。私銀客戶由于移民、子女留學等原因,也要將很多目光放在國際或離岸市場,花旗銀行的優勢是在全球160多個國家地區有業務,可以跟著客戶走出去,安排離岸銀行需求,是我們強調國際性服務的原因。
《21世紀》:有多少私銀客戶有這種需求?
連錦東:市場上的一些數據我們比較認同,凈值超過5000萬元的客戶,大概22%的人有離岸業務需求;凈值超過3億元的人,四分之三需要離岸業務安排。這種趨勢非常明顯。從我們客戶交流來看,這個數據也比較切合。
《21世紀》:你們具體可以提供給私銀客戶哪些國際業務?
連錦東:在亞太其他地區,富人基本有兩類,一是企業主;二是專業人士,比如醫生、律師。中國目前后者較少,接觸很多都是企業主客戶,對財富管理的需求圍繞兩方面,一是如何讓企業做得更大,就是把企業銀行捆綁在一起。針對這項需求,我們有企業融資、稅務規劃等服務。
二是個人、家庭的安排。包括子女留學、海外差旅、移民,可在中國事先預約海外開戶,銀行把所有資料準備好,再發給當地的花旗機構,客戶到當地就可開戶。
《21世紀》:國內富人在海外投資的偏好有哪些?
連錦東:目前私銀客戶的海外投資平臺工具,從資產保值角度看,以債券和債券型基金為主,以獲得固定的收益為目標。這類適合比如有小孩在海外讀書,有定期支付需求的客戶,還是很有市場的。
其次是資產增值類型的,通過證券類基金、結構性產品參與市場。這塊我們更強調根據不同年齡、需求等內容來做財富管理配置方案。
《21世紀》:你們是較早開拓中國市場的外資行,這些年在私銀業務方面有什么積累?
連錦東:我們的零售銀行業務進入中國是在2002年,私人銀行業務始于2006年。
比如平臺方面,雖然花旗的私銀有不同的系列產品,但我們更注重財富管理策略,就是說財富管理方案會根據客戶的風險喜好等因素制定。我們現在也在進行后臺系統升級改造。
在私銀業務的經營上,重點圍繞兩個核心定位,一是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財富管理業務;二是針對客戶背景,特別是企業主在企業銀行方面的需要,在個人和企業銀行兩方面滿足他們的需求。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