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積極引入外援 公募掀起QFII投顧爭奪戰
近期頻吹的政策東風為海外資金透過QFII參與中國資本市場提供機會,對基金公司而言,這也意味著,QFII投顧業務將成為不能不爭的新領域。
A股市場上正刮起一股引進QFII的風潮。
從監管層降低QFII資格申請門檻和擴大額度,到國內機構組團去海外推介路演,一系列行動釋放出一個積極信號:引進QFII拯救低迷的A股。可喜的是,這既滿足了外資進入中國的愿望,又順應了國內資產管理機構對QFII投顧業務的需求,可謂雙贏。
QFII看多中國
9月份,證監會再批復7家外資機構的QFII資格,截至目前,QFII總數已有188家,年內獲批的QFII則達到53家。
與過往年度相比,今年獲準進入A股市場的QFII數量大大增加。這固然與監管層放寬審批有關,但更主要的是,外資機構已經越來越迫切地要投資中國。
博時國際總裁李鍇認為,國外養老金、主權基金的資金來源穩定,手頭上仍有大量可用于長期投資的資金,盡管目前中國經濟仍處于調整期,但是以長期角度來看,并不影響其投資積極性,加上中國股市和債市規模在全球均處于領先位置,對他們來說仍有迫切配置于中國的需求。
博時基金總助侯湧也認為,在新興市場中,中國市場的前景更加樂觀。一方面,中國對全球GDP影響不斷增大,而另一方面,A股市場在全球指數中的權重卻被嚴重低估,中國許多優秀的上市公司沒有被納入全球指數。如今中國資本市場逐漸和國際接軌,為長期投資者提供了配置的機會。
QFII近期在國內抄底藍籌股的動作也能說明這一點。上交所大宗交易信息平臺顯示,10月15日以來,QFII通過海通證券國際部多次出手,購入中信證券(600030.SH)、中國平安(601318.SH)、貴州茅臺(600519.SH)、工商銀行(601398.SH)、上汽集團(600104.SH)等等多只大盤藍籌股。
基金爭奪QFII蛋糕
近期頻吹的政策東風為海外資金透過QFII參與中國資本市場提供機會,對基金公司而言,這也意味著,QFII投顧業務將成為不能不爭的新領域。
深圳某基金公司QFII業務負責人對記者介紹,QFII投資中國有三種途徑,一是完全自主管理;二是在券商開戶之后由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投資,以指數增強型的投資為主;三是尋找合適的投資顧問。而讓基金公司垂涎的,便是成為QFII的投資顧問。
“與公募基金相比,QFII投顧業務投入更低,沒有營銷費用,利潤也不會被銀行蠶食,而且規模穩定,對基金公司而言是難得的優質業務。”上述負責人表示。
不過,QFII市場看似很大,但真正分到基金公司的蛋糕并不大。而基金公司中,合資公司又較中資公司有天然優勢:大多數合資公司的外方股東都擁有QFII資格和額度,A股投資都交由旗下的合資公司來決策,而中資公司由于沒有股東優勢則根本難以進入這個領域。
上述負責人也稱,其公司也一直都很重視QFII業務,已經接觸了很多客戶,但很難成功,“兩年前接觸的潛在客戶,到現在資金還沒有到位。這是個漫長的過程。”
為了盡可能分得更多一些蛋糕,基金公司開始主動向海外機構推銷自己。9月底,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攜手6家基金公司分別組團赴北美、歐洲、韓國和日本、中東地區,向境外投資機構介紹中國資本市場、QFII制度以及QFII資金管理業務;10月15日,華夏、博時、嘉實以及交銀施羅德等4家基金公司國際業務相關人員,啟程飛往紐約進行為期兩天的聯合路演。
據悉,三大交易所組織的各代表團與海外養老金等大型投資機構舉行了73場一對一會談,在資產管理機構集中城市舉行了8場集體推介會,會見境外投資機構接近200家,上述機構管理資產總額超過25萬億美元。
不過,海外路演的效果短期內難以看到。“即使海外機構對中國市場感興趣,待其備齊材料、申請資格,再到申請產品、募集資金,少說也要一年半載。”上述負責人表示。
(王艷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