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理財基金收益平淡 頻頻遭遇大幅贖回
短期理財基金問世5個月就面臨考驗,由于收益率沒有足夠吸引力,大批產品一旦封閉期結束立刻遭遇大規模贖回。基金業應該承認其規模的膨脹,并非是基金公司核心競爭力提升,只是金融業發展中賦予這個行業的時代紅利,是銀行存款搬家游戲的另外一種方式,所以常常來得快,去得更快。
證券時報記者 張哲
短期理財基金問世以來,堪稱基金公司規模神器。匯添富、華安、工銀瑞信等一批基金公司坐上短期理財基金的火箭,規模一路上升,甚至有傳言稱工銀瑞信今年欲借短期理財基金爭奪華夏基金的頭把交椅。然而,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短期理財基金的日子并不好過,由于收益率沒有吸引力,不少產品打開申購贖回后瘋狂縮水,短期理財債基問世5個月就遭遇考驗。
證券時報記者日前從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處獲悉,該公司旗下數只短期理財債基現有規模全部加起來,也無法與當初一只基金的首募規模匹敵,“只要打開申購贖回,基本上該走的都走了”。而上海一家小基金公司人士也透露,“他們公司最近又在折騰理財基金規模縮水的事情。”
短期理財基金大量被贖
實際上,關于短期理財基金打開封閉期之后遭遇巨額贖回的消息一直沒有間斷過。坊間一度傳聞某百億短期理財債基打開申購贖回后曾一度被贖回僅余2個億。盡管該消息并沒有得到相關公司的承認,但不可否認的是贖回,“贖回是不可避免的,但沒有傳言的這么離譜”。
不僅是傳言,真實的數據也表明短期理財基金打開申購贖回后遭遇較大規模的贖回。根據某只首發十分火爆的短期理財基金第二期投資組合構建說明公告,該基金第二期僅獲得了1.048億元的有效申購金額。相關數據還顯示,該基金數百億元的首募規模僅有30多億元資金滾動進入到第二期,贖回比例超過8成。
這樣的贖回并非個案,據了解,另一只之前風光無限的短期理財基金也被傳遭遇巨額贖回,記者也從相關知情人士處得到了證實,“最危險的難關已經過去了,現在一切都平穩了”。不過,盡管運作平穩,原先的數百億元規模幾乎僅余零頭。
對于短期理財基金在打開申購贖回后遭遇巨額贖回,一些業內人士表示,這很正常。“事實上,在此類產品發行之初,有一批公司對短期理財基金的規模能否持續就持懷疑態度,這也正是一些公司對該產品持觀望態度的原因。”上海某家合資基金公司媒體策劃總監認為,“當客戶發現這種產品收益率跟貨幣基金相比并沒有太大優勢時,贖回也就很自然了。同時,銀行方面要應對后續短期理財基金的發行,壓力也不小。”
“盡管未來這些產品還是繼續滾動的,但無論怎么滾動,規模都不會重演首發時的火爆。”一位中小基金公司部門總監表示,“基金的短期理財產品是效仿銀行,但實際上從目前來看,其收益率并不具有非常大的優勢,未來這個產品的生命力還很難說。”
基金公司只賺吆喝聲
除規模縮水外,短期理財基金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基金公司并沒賺到什么錢。“其實,發這種基金,公司并不賺錢,對我們渠道銷售來說,壓力是大了幾倍,獎金并不值得期待。”上海一家公司渠道經理表示。
證券時報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短期理財基金的管理費堪稱低廉。從現有已經成立的短期理財基金來看,管理費最高的0.3%,最低的0.25%,大多數則是0.27%,跟貨幣市場基金0.33%的管理費相比也可以說低廉。也就是說,即便是100億元的短期理財基金,最多能夠收到管理費300萬元。而如果是100億元的股票基金,則管理費可入賬1500萬元。
300萬元管理費,如果扣除營銷費用、尾隨傭金等,則基金公司能做到盈虧平衡已屬難得。并且,“基金公司不賺錢,并不代表銀行不賺錢。”短期理財基金盡管管理費低廉,但是銀行渠道處的尾隨傭金并未因此而降低,“六成管理費歸入尾隨傭金是必須的。”上述渠道經理表示。
短期理財基金的比拼,最終成為銀行渠道的比拼。“即便是銀行系基金公司,發行短期理財基金,給銀行渠道處上下打點的激勵費用,也是一分不能少。”這位渠道經理說。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除了一時的規模繁榮,短期理財基金并未給基金公司帶來太多實際的收益。對投資者來說,收益率也沒有太大的說服力。如果說最終短期理財基金淪為類似貨幣基金那樣的規模注水工具,則有違發展初衷,未來短期理財市場發展,還值得業內思考。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短期理財基金是基金行業經歷十年發展之后,面對著信托、私募、券商自管等多行業激烈競爭下的積極轉型,通過著力發展低風險、低費率的固定收益類產品來重塑行業形象,應鼓勵和支持。(張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