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部門出招挽回基金投資者
深圳商報記者 李玲
隨著市場的持續走熊,眾多基金投資者揮淚離場,公募基金管理份額今年來持續走低。5日,上海證監局下發通知,要求轄區內基金公司開展積極回報投資者專項活動。具體包括:優先保障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提高投研能力、建立不以單純短期基金管理規模、盈利增長為考核標準、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等。業內人士表示,此舉或為挽回日益流失的散戶投資者。
要求基金自查違規行為
5日,上海證監局向轄區內基金公司下發了《關于基金公司深入開展“積極回報投資者”專項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主要目的在于切實保護投資者,幫助投資者客觀、理性地看待投資回報,引導其樹立理性投資的理念。據了解,該專項工作由中國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統一部署,國內基金公司都將開展這一專項行動。
從記者獲得的這份《通知》顯示,監管部門要求基金公司堅持“持有人利益優先”的基本原則,明確在公司、股東以及公司員工的利益與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發生沖突時,應優先保障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要切實履行受托責任,完善投資研究相關部門內控制度,進一步提高投研水平和回報投資者的能力。
同時,《通知》要求各基金公司對考核機制、穩健經營等方面進行嚴格自查。通知中表示,基金公司應建立完善科學的考核機制。強化董事會對經營管理人員的考核要求,關注基金長期投資業績、公司合規和風險控制等維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的情況,不得單純以短期的基金管理規模、盈利增長等為考核標準。
每到年中、年末基金規模考核點時,很多基金為了完成經營目標都會不惜代價沖規模。《通知》中要求,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應與自身的人員儲備、投研和客戶服務能力等方面相匹配,防止盲目追究規模擴張和短期盈利,切實維護基金份額持有人的長遠利益。重點關注基金投資者購買了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并不匹配的產品,擴大了投資風險等問題。
除保護持有人利益方面,《通知》還要求基金公司積極參與上市公司治理。充分發揮機構投資者在上市公司重大決策中的作用,完善基金代理投票制度。
挽回投資者效果有限
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基金管理規模持續下降,連續三年多的熊市已經使投資者信心損失殆盡。監管部門在此時開展這項行動,意圖在于挽回日益流失的投資者,但收效可能有限。
繼上半年股基縮水兩成之后,三季度基金管理份額繼續下降。此前,興業全球基金、南方基金和大成基金3家公司旗下9只基金參與了東北證券的非公開發行。根據業內人士推算,這9只基金中僅有兩只出現凈申購。在凈贖回的7只基金中,除了興全滬深300指數基金凈贖回比例較高之外,其余基金三季度以來均處于小幅凈贖回的狀態,凈贖回比例均控制在2%以內,大成旗下5只基金均出現凈贖回。測算數據顯示,興全滬深300二季度末份額為17.19億份,8月31日該基金份額下降至16.47億份,凈贖回比例為4.15%。
上海某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的投資者信心甚至低于2008年。他向記者透露,目前除了低風險類產品,其他產品很難找到真正的投資者。此前某大型基金公司在進行持續營銷時,甚至違規私下承諾收益率,但也僅吸引了一些幫忙資金。他認為,監管部門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持續的弱市中能達到挽回投資者的目的可能性較小。
“雖然收效有限,但對基金公司目前一些邊緣違規行為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他認為,目前基金為了沖量不惜花高價吸引幫忙資金、私下承諾收益,這些行為對普通持有人都是不公平的。一些基金為了爭排名,還利用旗下其它基金為某只基金抬轎子,這不但損害了其他持有人利益,也妨礙了市場良性發展。《通知》中要求基金公司自查這些行為,至少在短期內可以起到凈化市場作用。(李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