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專戶產品首現業績零提成
證券時報記者 程俊琳
有基金專戶產品取消了業績提成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發行了一款與期貨公司合作的專戶產品。與過去其他專戶產品相比,該產品在合同條款中出現了一個明顯改變,取消了專戶產品一直以來提取業績報酬的收費模式,改為像公募基金一樣只收取管理費。
專戶游戲規則再變
這只專戶產品合同規定,產品期限為1年,中途不接受參與申請或退出申請,存續期間不進行收益分配。值得注意的是,這款產品并不提取業績報酬,改為每年收取2%的資產管理費以及0.2%的資產托管費。而過去的專戶管理費以0.9%到1.2%之間為主。
事實上,基金專戶產品在出現之初一般都提取20%的業績報酬,收取少量管理費。從2009年首批發行的一對多產品來看,所有產品都規定了固定的業績報酬提取基準,一般是收益率在5%~10%之間,其中6%的產品占大多數。然而,專戶產品的業績報酬提取規則從去年底開始遭遇改變。
上海另一家基金公司人士透露,去年底,公司旗下專戶產品在設計時就考慮到了行情不好無法獲取業績報酬的情形,因此降低了業績提取基準和比例。
今年上半年,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與招商銀行合作發行一款一對多專戶產品,將業績報酬提取基準改變為只要產品凈值超過一元初始面值,即可提取業績報酬,提取比例改為10%。
市場低迷是主因
一位基金公司專戶業務總監認為,取消業績提成、提高管理費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市場原因,專戶沒有賺錢效應使基金公司在設計產品時采取保守策略。“假如市場不好,基金公司至少能夠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收入。一些創新產品從求穩角度考慮,也會取消業績提成的模式。”
不過,一位基金公司產品設計人員則認為,專戶產品取消業績提成或許是專戶“通道”業務的一種模式。即基金公司實際上出讓了自己的專戶通道給期貨公司,基金公司的專戶投資經理只是掛名發行,真正操作的是期貨公司,所以基金公司收取固定的管理費收入。
20%的業績報酬,曾經是刺激基金開展專戶業務的原動力。但市場弱勢整理,能夠獲得這一報酬的基金公司寥寥無幾。“市場環境的變化無疑是基金公司意識到專戶發展存在困境的主要原因,在這種條件下,降低或取消業績提成,提高管理費,無疑是弱市保存實力又能鍛煉團隊的最好辦法。”某非公募負責人如是認為。(程俊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