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將推出費率浮動基金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監管層考慮按照“對稱浮動”的方式將管理費與基金業績比較基準掛鉤,公募基金管理費“旱澇保收”的格局有望被打破。就在業界熱議這一突破性的改革措施時,已有基金公司著手在收費模式上進行基金產品創新,設計出管理費與比較基準掛鉤的公募基金產品。
醞釀創新產品
據權威人士透露,所謂“對稱浮動”即確定適當的業績浮動標準,在保證基金公司能夠收取一定管理費用的同時,當其投資業績好于預定目標上限時上浮管理費,而在投資業績低于預定目標下限時必須按同等水平降低管理費。
據了解,這種做法在海外已不鮮見。美國基金業巨頭Fedelity(富達)和Vanguard(先鋒)于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采用管理費與投資業績掛鉤的收費辦法。根據Lipper(理柏)統計數據,美國在2007年底只有不到3%的共同基金采用這種收費辦法,而到2010年10月,美國5728只共同基金中有3.7%也就是212只基金采用業績掛鉤管理費。根據Fund Analyze創始人Max Rottersman統計,在美國此類基金的資產規模近1萬億美元。率先采用這一收費方式的Fedelity有70只,而Vanguard有27只。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已有國內基金公司醞釀在收費模式及營銷方式上的基金產品創新,其亮點正在于管理費率與基金業績掛鉤,在保證平均水平與市場費率一致的情況下,該基金管理費率隨基金收益的好壞上下對稱浮動。
業內人士分析,掛鉤業績的創新設計對于老基金涉及到修改合同的問題,因此比較適用于新基金。根據監管部門思路,擬建立的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約束機制并非監管強制性手段,傾向于以鼓勵方式將決定權交給基金公司和投資者。多家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也表示,考慮到做出浮動費率承諾的基金產品,相較固定管理費率產品更能引起投資人的信賴,對于這一政策趨勢保持著密切的關注。
邁向“同甘共苦”
長期以來,傳統公募基金產品普遍采用固定管理費率制,這仍然是全球共同基金業的主流方式。不過,對于基金業在熊市虧損時依舊能收取大筆管理費的“旱澇保收”模式,公眾的質疑聲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監管層提出了管理費率與業績基準掛鉤的創新思路。
基金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將更加合理科學地激勵基金管理人,使得基金管理人與投資人的利益更加一致。在給投資人傳達“同甘共苦”信號的同時,基金管理人的積極性也能得到更大激發。一些業內人士也指出,這種與投資者共進退的收費方法能更好地吸引投資者,以應對低成本的指數基金、ETF和同業的競爭與挑戰。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在國內采用這一方式,同時還需要解決一些問題。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峰指出,由于歷史原因,不少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存在改進和改善的空間,業績比較基準掛鉤指數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需要重新評估。
有業內人士還指出,在考慮基金管理費與基金業績掛鉤的同時,為了防止基金公司“賭”業績,強調對管理費浮動幅度要“適當”,避免為了提取短期報酬而不兼顧風險、不恰當地提高短期業績的行為。(黃淑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