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基金業績下滑 尾隨傭金成最大利潤“吞噬機”
一邊是發行規模日益萎縮,一邊是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多數基金公司在去年度日維艱。
3月22日,光大證券(601788.SH)發布2011年年報,去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4.98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5.44億元,同比分別減少10.99%和29.80%。
值得注意的是,光大證券控股和參股的光大保德信基金和大成基金,亦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
這并非個案,根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隨著上市公司年報的陸續披露,11家基金公司去年盈利狀況逐漸浮出水面,但僅有一家出現業績增長,且盈利僅為115萬元。
大基金靠規模“抗寒”
盡管基金公司向來給人以“財大氣粗”之貌,但是今年以來市場不景氣,不僅大型基金公司業績下滑,一些小型基金公司更是陷入了生存危機。
光大證券年報顯示,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其控股的光大保德信基金共管理10只基金,管理的基金規模總額為230億元,而在2010年底的時候,光大保德信基金僅管理9只基金,管理的基金規模總額卻達到為317.28億元。
一年時間,光大保德信管理規模下降了27.5%,直接導致其去年業績同比大幅下降。2011年,光大保德信基金實現凈利潤12564萬元,較2010年凈利潤19645.19萬元,同比下滑36.05%。
同樣,光大證券參股25%的大成基金也出現業績滑坡。截至2011年12月31日,大成基金管理的基金規模總額為729億元,在66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八,但是這一數字在2010年底為1039.68億元,同比下滑了近30%。其去年凈利潤為45324萬元,較2010年的51285.02萬元同比下滑11.62%。
同樣身為“老十家”的長盛基金和富國基金,在去年也內外交困。
3月20日,國元證券(000728.SZ)披露的2011年年報顯示,其控股的長盛基金去年實現營業收入66650.49萬元,同比增長0.18%;但是凈利潤為24089.45萬元,同比減少15.13%。
3月16日,海通證券(600837.SH)披露的2011年年報顯示,其參股的富國基金去年實現營業收入8.08億元,凈利潤2.76億元,較2010年凈利潤2.93億元同比下降了6%。
而被海通證券控股的海富通基金,去年實現營業收入6.80億元,凈利潤1.67億元,較2010年凈利潤1.98億元同比下降15.66%。
“雖然市場狀況不佳,但依靠規模優勢,長盛基金和富國基金還是保持了較高凈利潤率,所以他們旱澇保收。”一位基金公司市場總監在3月22日的采訪中告訴記者,長盛基金和富國基金的凈利潤率分別達到36.04%和34.16%,規模優勢是保證基金公司運營的主要標的。
“這也是基金公司為何要拼命發新產品的一個重要原因。”上述基金市場總監感嘆。
去年業績超越2億元的還有銀華基金,西南證券(600369.SH)2011年年報顯示,銀華基金去年管理的基金產品23只,規模646.47億元;2011年實現營業收入97235.36萬元,同比下降9.65%;實現凈利潤22168.77萬元,同比下降34.75%。
上述市場總監認為,銀華基金、海富通基金等公司雖然盈利能力下降,但凈利潤率也都超過20%。“雖然在弱市中,大基金公司依靠規模優勢,依舊可以在調整市中有肉可吃,而小基金公司則難逃虧損夢魘。”
尾隨傭金七成歸渠道
記者了解到,在基金業內公認有著“百億規模可糊口”的一種說法,即資產管理規模超過100億元,才能保證公司的正常運轉。而對于沒有百億規模的小基金公司來說,在去年一瀉而下的弱市中,虧損成為必然。
2月28日,升華拜克(600226.SH)的2011年年報顯示,其參股的財通基金去年實現營業收入292.38萬元,凈利潤-6383.70萬元,這也是截至目前虧損數額最大的基金公司。
資料顯示,財通基金成立于2011年6月21日,注冊資金為1億元,其首只基金于2011年12月1日成立,初始募集規模為10.58億元。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副總經理認為,財通基金屬于新基金,在發行時候和銷售渠道是沒有談判優勢的。
“雖然管理費為1.5%,我估計至少六成以上是要作為尾隨傭金讓給銷售渠道的。雖然管理費已經獲取不多,但是基金公司日常的運營費用是固定支出的,這就會導致基金公司出現虧損。”
上述市場總監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只新基金雖然有認購費和管理費,但是認購費基本上是返還給銷售渠道的。“實際上,基金公司賺錢的就只有依靠管理費的提取,但是股票型基金的年管理費為1.5%,債券、貨幣等的管理費更低。一般來說,一個公司的綜合管理費水平大約也就在1%。尾隨傭金就在這1%里面進行分配,如果基金公司談判能力強,可能三七開,小基金公司最極端的是七三開,大部分管理費要讓給銷售渠道。”
按照財通基金去年發的基金規模10.58億元計算,其一年的管理費不過1500萬元左右,即使一分錢不讓渡給銷售渠道,亦無法支撐整個公司運營。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再小的基金公司,每年的基礎運營成本也需要五六千萬元。
“我目前任職的是一家中等規模基金公司,一年成本開支在1.5億-2億元之間,通常由辦公設備、辦公租金、人力成本、營銷費用等4大塊構成。其中作為營銷費用的尾隨傭金是吞噬利潤最大的一塊,例如現在發個10億的產品,一年1500萬元的管理費,我們公司算是談判能力一般的,尾隨傭金需要五五分成,也就能獲得750萬元的管理費,這連開工資都困難,何談其他運營成本。”某基金公司江蘇渠道經理告訴記者。
“加上財通基金的投資總監黃瑞慶是從長盛基金挖來的,如果沒有豐厚的酬薪待遇,他為何會舍棄長盛而轉投一家小基金公司呢?”上述基金公司副總告訴記者,業內稍有名氣的基金經理一年的成本都需在300萬元左右,“你想想,一家新基金公司光是人力成本就得幾千萬。”
“新發基金第一年基本上都是準備好虧損的,第二年再以保有份額提取管理費,但是我們通常認為一只新基金如果不發行20億元以上,是不可能賺錢的。”上述渠道經理表示,“如果加上為發新基金而進行的營銷費用,那就會更多,這亦是財通基金會虧損6000萬的原因。”
除去財通基金虧損以外,浦發銀行(600000.SH)控股的浦銀安盛基金去年收入僅為2164萬元,但虧損則達到4028萬元。
同樣,東北證券持股46%的東方基金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2624.52萬元,但凈利潤卻為-1184.55萬元,較2010年凈利潤3008.22萬元同比下滑了136.03%。
在小基金公司中唯一扭虧為盈的是金鷹基金,其去年營業收入為12738萬元,凈利潤僅有115萬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