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呼吁央行加息的聲音又多了起來?!币患覈秀y行信貸部門人士說。
市場預期央行加息,并不意外。美國已進入加息通道,人民幣貶值壓力增加,央行加息的舉措可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并遏制資本流出壓力,但這也會給中國經濟企穩回升構成新壓力。
央行目前面臨貨幣政策兩難決策——是為保匯率而收緊貨幣政策,還是保經濟而采取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
“考慮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示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央行加息的幾率不會太高。但會議公告還表態,要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與調節好貨幣閘門,央行逐步收緊貨幣政策是大概率事件。”多位金融業內人士認為。
在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看來,央行未來的“穩健貨幣政策”很可能轉成適度偏緊,流動性拐點或在2017年降臨。
或“變相加息”應對沖擊
鄧海清認為,盡管央行尚未有加息舉措,但今年以來貨幣市場資金價格走高,以同業之間資金借貸價格計算,約上升50到70個基點,央行可能通過“變相加息”來應對美國加息沖擊。
“變相加息的目的,是要維持現有的中美債券利差空間。”有銀行人士指出。
華創證券研究發現,如果分析2015年12月29日、2016年11月23日人民幣匯率兩次大幅調整的原因,就會發現一個共同現象:即當時中美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之差均收窄至0.49。當前,中美10年期國債收益率保持在0.6-0.7的安全區間,但央行仍需未雨綢繆,通過抬高貨幣市場利率或加息舉措確保該利差保持在合理區間,避免利差收窄增加資本流出壓力。
但加息或抬高貨幣市場利率是一把雙刃劍。有金融業人士分析說,一方面加息對中國經濟企穩反彈構成新壓力;另一方面實體企業融資成本隨之抬高,不利于整體宏觀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這些舉措會加重市場對流動性吃緊的擔憂,可能引發債券市場新一輪下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市場還呼吁央行通過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對沖人民幣貶值與外匯占款收緊所衍生的流動性緊張。截至2016年10月底,外匯占款流失導致基礎貨幣收縮2.21萬億,央行通過MLF等再貸款方式投放4.59萬億,公開市場操作也投放了1699億元,國內基礎貨幣較年初增加1.38萬億。
是穩匯率,還是穩經濟,已成為央行貨幣政策需要權衡的選擇。
2016年12月16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示,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
在鄧海清看來,相比2015年的提法“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即貨幣政策可以中性偏寬松,2016年的提法變成“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預示著貨幣政策可能適度收緊。
“從目前央行推出14天逆回購舉措,以及對資金投放采取鎖短放長的方式分析,央行貨幣政策已悄然轉向偏緊了?!比A創證券首席債券分析師屈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提到“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屈慶認為此番措辭被解讀為,央行很可能采取適度偏緊的貨幣政策,在給人民幣匯率穩定提供政策支撐同時,先有效清除債市、樓市等領域高杠桿投資隱患,避免資產泡沫破裂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待疏通
央行若采取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究竟會持續多久?畢竟,中國經濟增長仍需相對寬松的貨幣環境。
一些金融業內人士認為,G20杭州峰會各國達成運用貨幣、財政等措施促進經濟增長的共識后,未來寬松貨幣政策對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可能有所弱化。
“決策層可能會傾向采取更多財政刺激措施促進經濟增長,對貨幣政策收緊的容忍度也會更長久。”有券商宏觀經濟分析師表示。
在業內人士看來,央行若采取中性偏緊貨幣政策,另一個目的是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
此前央行曾嘗試借助“利率走廊”,引導資金更好地投向實體經濟。所謂利率走廊,即央行向銀行保證提供不同期限不同利率成本的資金供給,讓銀行在減少利率風險的情況下,鼓勵信貸資金積極投向實體經濟。
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利率走廊逐步走峭(即短期偏低中長期偏高),一些金融機構趁機開展套利活動,利用杠桿融資低息拆入大量短期資金,投向中長期高息債券等金融產品賺取利差。由此引發金融市場大量資金期限錯配、杠桿程度過高、債券體外代持等風險,監管部門因此收緊資本市場流動性達到去杠桿目的。
未來央行投放資金流動性,仍將以中長期貨幣工具為主,不會再采取偏短期的流動性支持方式,從而控制債券杠桿投資;與此同時,金融監管部門還會采取措施,包括將銀行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等,封堵監管套利,進一步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
陰道松緊問題認知誤區多:“太緊”實為前戲不足
國家統計局9月18日公布的房價數據顯示,8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有69個,但漲幅較高的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和個別二、三線城市。
3月份,每天只有1-2家上線或者籌備上線,但是如今每天至少3-4家,未來估計會達到五六家 CFP供圖 對于P2P行業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對于10月之后出現的P2P倒閉潮,多位P2P行業人士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提到,隨著大量P2P公司的涌入,市場上平臺公司和資金“僧多粥少”。
上述券商分析師認為,利率市場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銀行資金錯配的程度,并且通過“錢荒”這樣的極端方式表現出來。上述銀行工作人士表示,監管部門對同業業務的相關規定,表明監管部門很重視同業業務存在的“期限錯配”風險。
記者了解到,國家有關審計部門在16日和17日已對國開行和工行相關領導進行了約談。
國際金融機構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對影子銀行的定義是“從事信用中介的非銀行機構”(編注:信用中介指從儲蓄到投資的循環往復過程)。按照FSB的定義,廣義概念下中國非銀行信用中介包括了銀行表外活動的大多數、部分信用債券融資以及民間融資等。
這兩年,華潤集團內部事務繁雜,即使沒有寶能系,也一定會有其他系的資金覬覦。
專家稱,該項金融政策的出臺將有利于房地產項目籌措資金,促使項目的發展 而在此之前,繼9月12日成功招標發行人民幣20億元金融債券后,廣西北部灣銀行再次成功招標發行人民幣10億元金融債券,專項用于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
利用P2P網貸平臺,在短短8個月時間里,吸收1000余名投資者共2億多元投資金額,造成投資人5000多萬元的損失,犯罪嫌疑人劉某卻跑路了。近日,劉某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被浙江省杭州市拱墅警方上網追逃,案件仍在進一步偵查之中。
P2P公司之間模式各異,業務流程尚未完全定形,未來還有諸多變化可能,在這種背景下,牌照監管不利于創新。目前P2P行業風聲鶴唳,對優秀平臺的要求就是在市場優勝劣汰的法則下,加速P2P兩極分化,用“公平金融”的理念發展互聯網金融,讓P2P真正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
國務院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實施中期評估報告9日刊登于國家發改委網站。大量債務集中在收益水平低且回收期長的基礎設施、產能嚴重過剩產業和房地產領域,資金周轉速度和使用效率下降,處理不好容易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2014中國互聯網金融高層論壇暨第七屆中國電子金融年會”于2014年1月16日在北京舉辦。那么,傳統的金融行業可能就像剛才王永利行長提到的具有多年的在風險識別和風險定價方面的一些經驗,積累了大量的客戶基礎。
國家發改委上周二發布聲明稱,地方政府成立的融資平臺公司可以發行新債,以便按時償還到期債務,并確保融資平臺繼續平穩支持現有基建項目;同時還允許平臺公司發行部分債券對“高利短期債務”進行置換。
近年來,關于我國影子銀行的爭論持續不斷,影子銀行風險問題備受關注,有觀點甚至一度擔心它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尚福林強調,對影子銀行的治理,重點管住放大杠桿、期限錯配和信用轉換三大風險。
近年來,關于我國影子銀行的爭論持續不斷,影子銀行風險問題備受關注,有觀點甚至一度擔心它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尚福林強調,對影子銀行的治理,重點管住放大杠桿、期限錯配和信用轉換三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