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與房地產業的親密,不僅僅體現在財務報表之內的開發貸和按揭貸。數據顯示,銀行理財資金近年來加速流入房地產業,如今已經是萬億元量級。
記者統計發現,從2013年年初至今年中期的42個月內,明確投向房地產業的銀行理財資金的余額已經由最初的1650.71億元飆升至2.09萬億元,增幅高達1166%。
理財資金加速流入房地產業的情況顯然已經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半個月時間內,監管部門兩次對于房地產領域的金融風險敲響警鐘,并強調嚴禁銀行理財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領域。
銀行理財資金“涉房”
三年半增長近12倍
雖然近年來時不時就有“銀行與開發商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的傳言,但是數據顯示,銀行與房地產業的合作可謂表內表外均快速增長。
記者根據《中國銀行(601988,股吧)業理財市場報告》的權威數據統計發現,從2013年年初至今年上半年的42個月內,明確投向房地產業的銀行理財資金的余額已經由最初的1650.71億元飆升至2.09萬億元,增幅高達1166%。
報告顯示,2016年上半年,累計有18.99萬億元的銀行理財資金通過配置債券、非標資產、權益類資產等方式投向了實體經濟,截至2016年6月底,投向了實體經濟的理財資金余額16.03萬億元,占理財資金投資各類資產余額的60.74%。投向實體經濟的理財資金涉及國民經濟90多個二級行業分類,其中規模最大的五類行業為:土木工程建筑業、房地產業、公共設施管理業、電力熱力生產供應業和道路運輸業等,前五類行業占比分別為14.21%、13.06%、11.68%、6.78%、5.68%,合計為51.54%。具體來看,2013年年初,房地產業僅排名第八位;2013年年底該余額增長至2465.01億元,排名一度跌至第十位;2014年年底增至3620.2億元,在各行業中排名第九位;不過,房地產業在2015年年底的排名快速上升至第三位,該余額已經激增至1.54萬億元。
也就是說,2015年是銀行理財資金大舉流入房地產業的關鍵時點,而且這一態勢在2016年上半年得以延續。而上述時間點與地王頻出、房價快速上漲的時間點可謂“暗合”。
事實上,今年中期上市銀行合計的涉房貸款高達18.53萬億元,如果再加上銀行理財資金的逾2萬億元,銀行對于房地產業的信貸支持超過了20萬億元,其“杠桿力”不容小覷。
半個月內
監管兩度敲警鐘
銀行理財資金與房地產業的對接,如今已經成為監管的敏感點之一。
銀監會10月下旬召開的三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針對房地產領域的金融風險提出要求。會議指出,須嚴控房地產金融業務風險,嚴格執行房地產貸款業務規制要求和調控政策;審慎開展與房地產中介和房企相關的業務;規范各類貸款業務管理,嚴禁違規發放或挪用信貸資金進入房地產領域;加強理財資金投資管理,嚴禁銀行理財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領域;并加強了房地產信托業務合規經營。
11月3日,央行上海(樓盤)總部再次重申,各商業銀行要嚴格落實上海市房地產調控政策,切實防止信貸等各類資金,尤其是理財資金違規進入土地市場。據央行上海總部發布的公告,上海市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11月3日發布了《關于切實落實上海市房地產調控精神 促進房地產金融市場有序運行的決議》,決議重點強調,要繼續加強對首付資金來源的審查,強化對借款人及其配偶收入證明真實性的審核,審慎評估借款人家庭償債能力,嚴禁變相規避調控政策和住房信貸管理規定。此外,決議還要求各商業銀行要切實防止信貸等各類資金,尤其是理財資金違規進入土地市場。這是半個月時間內,監管層第二次提到嚴禁理財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領域。
違規“動作”
監管易預防難
對于監管兩次提及的“違規”行為如何界定和監管,銀行業人士表示,“事后監管相對容易,事前預防比較難。”
截至2015年年底,銀行理財資金投向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中的商業房地產(保障房除外)共計847.5億元。
據了解,由于近年來商業銀行在開發貸方面實行白名單管理,部分不在總行名單上的房企轉至表外,通過非標資產、權益類資產等方式間接融資。
不過,2016年7月份,監管部門公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證券日報》記者梳理其中有關投資管理的條款發現,“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投資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應當符合以下要求:(一)確保理財產品投資與審批流程相分離,比照自營貸款管理要求實施投前盡職調查、風險審查和投后風險管理,并納入全行統一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
也就是說,今后銀行理財資金投資即便是合規流入房地產業,其審批標準應該比照自營貸款管理要求,白名單之外的企業很難獲得來自銀行業資金的“輸血”。
理財產品三季度發行量出現負增長,人民幣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跌至4.62%,創近三年季內最大跌幅。
投資品來源的問題解決了,理財有效規模自然會增長。銀行也是企業,要以效益為前提,若有些業務規模無法帶來效益,就要適當控制。
上周五開始,以下傳聞開始在微信朋友圈流傳:“接中國結算通知,已暫停銀行理財資金作為委托人開立定向專用證券賬戶,暫停銀行理財資金通過專項計劃或信托計劃作為委托人開立定向專用證券賬戶,銀行自有資金不受上述限制,通知之日開始執行。”
作為貨幣市場流動性的晴雨表,上海銀行間拆放利率近期全面下行,3月期利率更是創下兩年半以來的新低。不過,據普益財富最新統計顯示,4月,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5.17%,比上月略有上升。
結構性理財產品關注度持續上升。近日,業內人士表示,結構性理財產品今年有望保持去年暴增勢頭,預計銀行將加大掛鉤股指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發行量。此外,隨著投資者理財需求增加,理財方式多元化趨勢明顯。
最高收益率5.5% 65款保本型銀行理財“降息沖擊”評測
春節將至,為了彌補買年貨、送紅包的大筆支出,選擇合理的理財方式是辛苦了一年的人們關注的話題。北京晨報記者在一番探訪后發現,現在理財正當時宜,不僅銀行理財產品不降反升,互聯網金融平臺也是紅包多多……套用一句廣告語:春節前的理財產品總有一款適合你。
“從2004年到2014年,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已運行滿10年。這10年,銀行理財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1月17日,中國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主任王巖岫在和訊主辦的“銀行理財下一個十年”論壇上表示。
截至2014年11月末,銀行理財保有量接近15萬億元,成為金融市場的重要力量,連接投融資客戶的重要橋梁,居民投資的主要方向。
“小張啊,下一期那個理財產品我就不繼續買了,和幾個朋友商量好了,留著錢準備一塊兒打新股呢。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中國證券報表示,從長期來看,個人投資者將資金從銀行理財產品撤出進入股市是大勢所趨。
和以往一樣,中小銀行因為存款壓力更大,因此給投資者開出的“價碼”更高,他們發行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較大銀行而言也更高。不過,由于降息通道開啟,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必然持續下行。年末,銀行出于留客戶和存款的需求,一般都會抬升理財收益率,投資者不妨抓住這一機會。
央行降息的影響還在發酵,存款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又接踵而至。多重政策影響下,銀行理財市場已然悄然 “降溫”,不僅發行產品的數量明顯減少,理財產品收益率的下降趨勢也開始顯現。
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上周70家銀行共發行了800款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與上期持平,產品發行量增加18款。其中,保本浮動和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共202款,市場占比為25.25%;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共598款,市場占比為74.75%。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96%,較上期下降0.09個百分點。其中,預期收益率在6.00%及以上的理財產品共41款,市場占比為5.13%。
相比于基金等代銷產品,銀行理財產品可以說是銀行“自家的孩子”,但是“自家的孩子”并不一定總是占據優勢,《證券日報》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發現,部分理財經理更愿意推銷基金產品。
據銀率網發布的《2013年中國消費者金融能力報告》數據顯示,近五成的受訪者會選擇利用銀行理財產品投資理財,可見銀行理財產品已成為多數投資者首選的投資品種。